今年67岁的邹文昌,是云南省卯家湾的新居民。老家在云南昭通鲁甸县梭山镇甘田村的他,曾一家5口挤在狭小破旧的土墙房里。甘田村虽是衣胞之地,却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土地贫瘠。
2019年底,在各级干部帮助下,邹文昌一家欢欢喜喜搬进了全国第二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住进100多平方米的新家。“搬离穷山窝,晚年过上好日子,以前真的没想到!”邹文昌感叹道。
同样“没想到”的是来自鲁甸县梭山镇的蒋中美,她原本以务农为生,是一家六口唯一的劳动力。“搬迁后,虽然住进了新楼房,但一家子的经济来源能否保障,心里没有底。”
在社区的帮助下,蒋中美进了为易地搬迁贫困户建设的扶贫车间,成了服饰厂的工人,经过3个月培训,她很快掌握了校服、口罩等制作工艺,月收入超过2000元,在新家门口就有钱挣。
鲁甸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云南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4年8月3日,这里曾发生6.5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鲁甸县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6年来,不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搬不动大山就搬人,易地搬迁断穷根!”2018年底,昭通市将卯家湾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承接鲁甸、巧家、永善、盐津、彝良5县8322户35585人。邹文昌和蒋中美也在其中。
一年多前,这片小山坡还是高低不平的玉米地,经过17个月奋战,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城在鲁甸县城北部拔地而起。
“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卯家湾砚池新城和‘两园两基地’配套产业园,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35585人的搬迁入住;用半年时间就建立健全了社区治理模式,成立6个社区党组织,全方位统筹,确保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城新生活。”鲁甸县委书记夏维勇介绍说。
如今的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栋栋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市政大道纵横交错,学校、医院、商超、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除了建设安置房66栋8866套,还配套新建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今年3月31日,最后一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实现搬迁入住。
不仅搬得出稳得住,还要逐渐能致富。“就业是保障搬迁群众能致富最重要的途径,群众有事做、有收入才稳得下来。”昭通市发改委主任施华松告诉记者,他们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加大就业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目前安置区有劳动力1.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4万人,剩余4000名劳动力可就近就业。”
鲁甸县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引进广东粤旺集团食用菌项目落地卯家湾安置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我们规划建设了1000个标准化大棚和4.8万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可帮助安置区500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增收。”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说。
鲁甸县还在卯家湾片区建设了3000亩现代物流园和2200亩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园,打造万亩苹果基地、万亩蔬菜基地。
此外,配套建设的4万平方米标准化扶贫车间里,先后引进电子元件、设备终端、服装加工、手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上安置区配套产业及周边企业,可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实现搬迁群众户均一人家门口就业。
为了解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和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出行迷路的问题,安置区精心制作了可佩戴手环,在上面详细记录了佩戴者个人、家庭成员、帮扶干部和住所的详细信息,可据此随时得到帮助。“社区干部是我的亲人!”在雨露社区居住,常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照顾的69岁独居老人明在翠由衷地说。
美丽新家园,幸福卯家湾。截至目前,已有44548名搬迁群众告别边远贫困地区,在鲁甸大地上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