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宁夏华寺村:依托金字招牌,小枸杞做成大产业
王迎霞 通讯员 席 娜

    中国枸杞看宁夏,宁夏枸杞看中宁。

    得黄河穿境而过之利,初秋时节的“中国枸杞之乡”,向世人展示着勃勃生机。在中宁县城恩和镇向东2公里处,华寺村也不例外。

    因一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华严塔而得名的华寺村,近年来依托“中宁枸杞”金字招牌,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奔向小康。

    “空壳村”要逆袭

    “我们村以前是个‘空壳村’。”华寺村党支部副书记胡鑫说,一直以来,华寺村账面上都是光秃秃的。为了打个漂亮的“翻身仗”,2017年,新换届的村委班子决定紧盯全县枸杞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村委班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村集体名义流转土地。

    华寺村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2300亩,打造了安滩片500亩枸杞产业基地,开启了枸杞产业兴村富民之路。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按照“三变”改革思路,合作社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资金200万元,将村民承包地按不同地段和地力条件,以每亩500元为基础股统一作价,引导其以地入股,年底进行500元保底分红和经营收益二次分红。

    去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万元,分别较全镇、全县平均水平高600元、800元;今年,村集体经济预计可实现收入近90万元,净收入超过10万元。

    想翻身,靠科技

    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枸杞也一样,前两年是投入培育期,第三年才有收入。

    咋种?村委班子压力很大。

    “不能再用老办法,得科学地种。”胡鑫说。

    他们首先选择栽植新品种宁杞7号。在生产管理上,与专业合作社签订服务合同,全面落实病虫害预测预报统防、水肥一体化管理等关键技术。华寺村还建成日烘干能力4.5吨的枸杞电烘干房,有效避免了自然晾晒中的二次污染。

    好产品得有好销路。按照订单生产管理模式,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中宁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以每斤4.5—5.5元的价格销售枸杞鲜果,每斤24—30元的价格销售干果,让村民放心种植。

    在华寺村枸杞示范基地,田边的一个指示牌上,包片人员责任区域划分,村两委班子5位成员的照片、电话一目了然。“集体的事必须得有人抓,而且落实到人。”华寺村党支部书记杜金宝这样解释。

    靠着强有力的“火车头”,华寺村目前已成立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产业不仅有枸杞,还种植玉米、蔬菜等。

    小红果,大作为

    小小红果,终成大器。

    3年来,华寺村连续发放土地租赁费25万元,股民二次分红1万元,同时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就地务工。仅今年上半年,用工就达4000余人次,接近2019年总和,发放枸杞种植、修剪、除草、灌水等各类劳务费用40余万元,人均带动年增收超过3000元。

    距离枸杞示范基地不远,便是中宁县华杞堂科技有限公司。

    “我在这儿干了2年了,一天能挣200元。家门口打工,啥都不误!”在枸杞色选机前熟练操作的金梅花说。

    董事长崔学福感慨:“想做大做强,离开科技还真不行。”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跟着父亲一起打拼,就是要让产业提档升级。

    这也是村委班子的打算。新建两个日烘干能力5吨以上烘干房,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建立全流程质量可追溯体系,拓展线上销售业务,发展枸杞观光旅游,引导农户种植枸杞2000亩以上……

    而在2021—2023年,华寺村将着力建设3个万亩枸杞基地,勇做中宁枸杞产业发展排头兵。

    村集体有钱了,能干的事更多。

    “我们计划在做大做强枸杞产业的基础上,再培育大棚蔬菜和肉牛养殖2个特色产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杜金宝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