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大国崛起之地。
2000多年前,西汉踏匈奴,收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从此,丝绸之路贯通西东,人类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陇右熟,天下足。”《史记》中这句俗谚,说的就是甘肃。
然而受气候、历史等因素影响,甘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生态和扶贫,成了摆在甘肃面前的两大底线任务。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考察调研。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看山水、看民生、看文化,意义深远。
2600万陇原儿女深受鼓舞。一年来,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深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地生根。
千年古道,驼铃依旧,换了人间。
保护生态,甘肃具有“源头责任”
高山、盆地、平川、湿地、沙漠、戈壁……这片广袤的疆土上,地形地貌多样,构筑了祖国西北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九曲黄河万里沙。尤其作为母亲河上游省份,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赋予了甘肃不可推卸的“源头责任”。
保护生态,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于甘肃,这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山丹马场、八步沙林场、黄河兰铁泵站,对甘肃生态保护工作给予肯定的同时,要求继续向前推进,特别强调“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这一年,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正式启动。
这一年,甘肃全省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3.59,14个市州所在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3.1%。
这一年,张掖市荣获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甘肃,徐徐呈现在世界面前。更有科技加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循环农业等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多点突破。
8月是北方最好的季节。行走在陇原大地,满眼皆苍翠,瓜果送香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
脱贫攻坚,陇原发起最后冲刺
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从来都是甘肃的“一号工程”。
千里陇原,曾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酸楚。习近平总书记牵挂这里的脱贫任务。
2013年春节前夕,他冒着严寒专程到定西、临夏等地看望困难群众。2019年全国两会,他又亲临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就进一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去年甘肃之行,脱贫攻坚仍是他关注的重点。
“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犹在耳畔。
去年以来,甘肃以“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为鲜明导向,全力以赴冲刺清零。
产业兴起来,贫困降下来。
2019年,全省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脱贫攻坚重点领域主要指标基本实现清零,“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间规划搬迁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实现搬迁入住。
贫困降下来,小康走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富民新村,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每棚年收入1.6万元;建成养殖暖棚1812座,年收入1500万元;同时引进云朵玫瑰集团,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10家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目前,甘肃省还有8个贫困县未摘帽、395个贫困村未出列。全省上下正以更大决心和更强力度,发起最后冲刺。
民生福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民生福祉节节提升,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每天清晨,在嘉峪关市东湖公园,都能看到市民畅享运动带来的快乐。
近几年,这里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康的重要指示精神,目前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4.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8平方米,高于国家“十三五”全民规划实现目标1.8平方米标准,“10分钟健身圈”初步建成。
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嘉峪关市是甘肃大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缩影。数据显示,全省民生支出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80.5%。
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3%,金昌市被列为中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地区,10个地方和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兰州、天水等5市开展的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民生福祉催开幸福花。发自人们内心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悄然提升。
走进庆阳市西峰区的香包博物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小小香包,吸引了游人目光,更赢得了世界青睐。非遗传承人刘兰芳,早在2014年就受文化部之邀,将庆阳香包带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国。
而今,她和丈夫张仁民正在将这里打造成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非遗示范基地。改造后的传统民居,既保留了乡村田园风貌,又充满现代文创思维。
“我们想留住乡村的根,更想留住民族的魂。”秋日午后,刘兰芳的话给人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