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本报记者 马爱平
通 讯 员 李华欣 刘志宁
瓜类喜获丰收、优质稻长势喜人、肉鸽扑腾着翅膀、黄牛哞哞叫着走上山头……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生气盎然的景象。港南区引导各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东津镇中和村地势平坦,阳光、水源充足,村民素来有种植优质稻的好习惯。村委因地制宜,谋划建立优质稻产业基地。利用土地资源,该村整合70余亩荒田等闲置土地种植优质稻,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户代种给予务工补贴让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2019年,中和村完成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目标,带动了69户贫困户277人持续稳定增收。“2020年我们村推行‘早稻+晚稻+冬种马铃薯’连茬轮作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10万元。”村党总支部书记甘永乾满怀信心。
为了带动优质稻的销售,港南区还引导通达米业、三禾米业等米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合作,建立产销渠道,与贫困户签订富硒稻种植收购协议,公司负责提供水稻种子及技术指导,贫困户负责田间生产,由公司保底或高价回收稻谷,辐射带动2000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港南区扶贫移民局局长刘兴华介绍,近几年城区财政共下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9751.8万元,整合扶持资金5220.8万元,打造20多个扶贫“联创”产业示范基地,带动1090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同时,城区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奖补政策进行扶持。至今发放产业奖补项目资金4531万元,累计受益贫困群众1855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