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
四川南充:“玉米体系”铺就致富路
陶玉祥 本报记者 盛 利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祥龙乡的一块玉米田间,随着收割机在玉米地轰鸣开过,一排排原本笔直挺立的秸秆被卷入机器大口,瞬间粉碎并“倾注”在一同开过的另一辆车的车厢里。

    “这些收了的秸秆马上就可以装袋打包,卖到养殖场喂养牛羊。”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所长何川说,仅是将秸秆饲料化利用售卖,每亩就可增收600元至800元。

    2007年以来,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玉米体系”)的技术研发,南充成立综合试验站,在西充等5个示范县进行技术熟化和科技服务,通过提升玉米种植效益,为当地脱贫攻坚贡献科技力量。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南充市西充县玉米竞争力提升百亩示范基地。

    西充位于四川东北部的丘陵山区,2014年,该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79个,贫困人口4.98万人,贫困发生率9.54%。“十余年来,在‘玉米体系’育种、栽培、植保、农机四个领域岗位科学家的指导下,我们陆续开展生产试验,现在技术相当成熟,已形成川东北丘陵区玉米绿色增效技术模式的产业化示范。”何川介绍说,如今西充全县常年种植玉米26万亩,7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

    “西南地区玉米由于主要种植在丘陵山地,地块小、多熟间套,以前长期依靠人畜管理,几乎没有机械化。”西南山地栽培岗位及区域专家组组长刘永红说,即便通过土地整理,田块只不过是较大一点的梯田或缓坡耕地,不适合国内外大型机械作业。

    为突破机械化瓶颈,“玉米体系”专家组将传统丘陵旱地的套作三熟改为宜机械化作业的净作模式,选用耐密宜机优良品种,筛选出适宜丘陵旱地生态特征的播种施肥一体机,创建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技术体系。记者看到,一大片金灿灿的玉米地外,履带自走式籽粒收割机正等着“大展身手”。“再隔段时间玉米就可以收了,收起来方便得很,还能自动脱籽。”一农户欣喜地说道。何川介绍,目前西充机耕机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65%,玉米机械种植每亩节本增效280—300元,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为延伸玉米产业链,当地农户在技术专家指导下又将玉米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并纷纷发展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推进副产物玉米秸秆转化增值,进一步增收致富。

    “我们原来把玉米秸秆收了之后,就习惯性地乱堆放在田坎或者野外焚烧,现在知道可以把秸秆卖给养殖场,1亩地能产3吨半多的秸秆,加上玉米棒子,1亩能有1400多元的收入。”玉米种植户、南充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建华是最早尝到技术甜头的人,他从2007年就与试验站合作,种植青贮饲用玉米,如今1000亩的玉米地产值能有100多万元。“合作社在3年前还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和粉碎,成本比人工收割粉碎降低一半以上。”唐建华说。

    “秸秆利用潜力巨大,每吨干秸秆可替代0.25吨粮食,可用来为养殖业提供饲料,而畜禽产生的每吨粪便养分含量相当于20—30公斤化肥,这些粪污又可以作为种植业肥源。”何川说,当地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壤有机质36%,化肥减施50%,显著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既保粮食安全又保绿水青山,实现化肥农药双减,产量效益双增。在玉米体系的技术支撑下,通过发展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玉米产业,提升玉米竞争力,以西充为代表的示范县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