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天蓝水清药茶香 唱着歌儿奔小康
本报记者 王海滨 陈 曦 崔 爽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专程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察看汾河水治理及两岸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家住附近的59岁居民张爱珍说:“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来过,这里被广大市民视为休闲娱乐的福地”。

    持续治理,把汾河“扮靓”

    汾河,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明,见证了山西的发展轨迹。然而这条山西的“母亲河”,在山西人眼中曾经是另一番景象。

    “我小的时候,汾河就是一个臭气熏天的黑泥塘。”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员、“80后”文少华从小在汾河边长大,但他记忆中就没见过“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的汾河美景。

    汾河治,三晋兴。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汾河流经太原境内188公里,其中城区段43公里。汾河景观带一期工程从1998年开建,2019年三期工程完工,长达33公里,穿城而过,成为一座贯穿太原南北的绿色大公园。“如今汾河已经成了我们太原人的‘会客厅’,家里来客人都要带他们来这里逛逛,觉得特有面子。”文少华一脸自豪。

    特色农业,让生活“遍地开花”

    清晨4时,大同市云州区志海黄花专业合作社监事杨旗就来到黄花地里,和村民们连夜采摘黄花。采摘季,为了保证黄花的品质,需要天亮以前采摘完毕,杨旗这些天每天只睡3个多小时。之所以这么拼命,是因为这小小的黄花,正让当地人的生活“遍地开花”。

    云州区农民种植黄花的传统由来已久,但以前未形成规模。近几年,这里把黄花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引进黄花加工等项目,培育农家乐,发展油菜花景观农业等。2019年黄花总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0元,贫困户户均收入14800元。

    而位于山区和丘陵交汇处的晋中太谷区西曲河村,除了荒山荒坡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而且严重缺水。如何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实现脱贫目标?当地大胆创新,把温室大棚“搬上山”,建起水肥一体现代旱垣温室园区,可以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大棚单茬每亩收入七八万元,24户传统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年收入六七万元。

    钻进大棚,里面高大宽敞、别有洞天,盛夏时节棚内通风良好,温度宜人,挂在枝上的一串串小番茄煞是诱人。这里产的小番茄可以在北京、上海的生鲜超市买到,一串十几元,是帮助当地人致富的不折不扣的“金果果”。

    正在劳动的48岁村民薛永明说话实在,以前靠种地和出门打工,一年只能赚两三万,在村里的大棚上班后,年收入翻番,不光能就近照顾家里,还赚钱买了一辆小车。25年间,这里的温室大棚几经兴衰,见证了西曲河百姓“曾经荒山难为田、改造坡坎变温棚”的不屈和勤劳。

    药茶飘香,新兴产业惠农富农

    粉的艳丽,白的清秀,黄的妖娆,盛夏时节走进平顺县青羊镇车厢沟,各类中草药材花开争艳、香气浮动。这里是绿色有机中药材封闭示范区,整条沟里规划了5000亩中药材基地,以党参、柴胡、黄芩、连翘等中药材为主,受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09户1715人。

    山西药茶兼具药的功效、茶的味道,是独具山西原创特色的优势品牌。山西省委省政府着力将山西药茶打造成为中国第七大茶系,以此推动山西转型发展,推动山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新支撑。

    地处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岢岚县土地贫瘠,高寒干旱,宜农耕地较少。但这样的土壤和气候也成了优质野生沙棘生长的“沃土”。

    “沙棘中维生素C的含量远高于猕猴桃,我们公司与多所高校联合研发,目前已开发出沙棘7大类14个系列产品,今年有望实现2000万元销售额。”山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艳锋从冷库中拿出一枝沙棘给科技日报记者看,难掩满脸喜悦。

    “作为扶贫项目,我们用稍微高出市场的价格来收购村民采摘的沙棘。”张艳锋说,目前已带动50多个村2000余户村民。村民们在农闲时上山采沙棘,最高年收入达到两万余元。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每天清晨,汾河景区公园的音响里播放这首山西民歌的时候,张爱珍已来到家门口的晋阳桥段晨练。刚出山的太阳照得汾河水面波光粼粼,张爱珍踏着节拍,手臂舞动,跟着哼唱,幸福的笑容荡漾在她的脸上。

    “现在的汾河公园,满眼是绿,空气清爽,景色美艳。我每天都来这里遛弯跳舞,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多姿多彩。”张爱珍说,“听着不过瘾,我就想唱着歌儿奔小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