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紫禁城最大玉雕 藏着这些“工程科技”
周 乾
大禹治水玉山前立面
来源: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库

博览会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前身)为明清帝王执政及生活场所,内藏珍品上百万件,其典型代表之一即为宁寿宫乐寿堂的大禹治水玉山。玉山长0.96米,高2.24米,重达5000公斤,放在高为0.6米的褐色铜铸基座上,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的玉雕。玉山的材料属于致密坚硬的青玉,产于新疆和田弥勒塔山,由乾隆四十六年(1781)被发往扬州,在建隆寺内雕刻,历时7年雕刻完成,再由京杭大运河被运送进京。玉山刻的是大禹开山疏洪导水的故事。在悬崖峭壁上、苍松遍布的大山中,大禹率领众多工匠开山泄洪。整个玉山刻有开山场景十余个、劳作工匠五十余名,山巅处还刻有几个神怪,以及奔向湖泊的动物。大禹治水玉山无论在造型方面还是工艺方面,都蕴含着我国古代科学的营造思想、精湛的制作技艺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大禹治水玉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即展示极为丰富的劳动场景。工匠们采取或凿、或钉、或压、或撬、或锤、或撞等采取多种方法来进行开山,诸多的古代营造科学手段亦得以体现。

    首先是杠杆的科学运用。所谓杠杆,就是一根有支点的长杆,支点离作用力距离越远,所需的作用力越小,反之越大。工匠巧妙地运用了杠杆原理来进行开山。如玉山的正面中下方,两名工匠共同用长杆撬动一块已用绳索绑好的巨石。其中,长杆支点与巨石作用点的距离远小于支点与工匠施加压力的位置,这使得巨石能被两名工匠轻松撬动。不仅如此,杠杆的运用,使得工匠所用的力为向下的压力,无需直接上举巨石就可以使之移动,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营造智慧。

    其次是摆锤的科学运用。所谓摆锤,就是悬挂在绳子上可往复摆动的垂球,其在下降过程中可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工匠巧妙地运用了摆锤原理来进行开山。如玉山侧面的中下方,两名工匠将利用铁索和铁球制作了摆锤,通过将摆锤拉到一定高度,然后释放,使得摆锤在下降过程中撞击山体。摆锤的运用,不仅有利于产生巨大的开山力,而且有利于解决山体陡峭位置人工剔凿的问题,是“借力使力”方法的科学运用,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其三是车轴的科学运用。车轴是控制车轮运动的工具,古代工匠巧妙地将其用于进行山体切割。如玉山正面的上侧,有三名工匠将两轮车的车板改装成一根杠杆,杠杆的一端安装钉楔子的铁锤,另一端由工匠控制。由于支点固定在车轴上,当车轴控制车轮前行时,支点亦随着前行。如果预设的楔子在一条直线上,当各楔子被锤入山体后,那么就可使山体产生刀切一般的齐整效果。实际上,上述做法与我国传统开凿石料中劈的方法完全一致。车轴的运用,可反映古代工匠将机械运动与物理学结合运用的科学思想。

    不仅如此,大禹治水玉山造型还体现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整个玉山采用浮雕与立体雕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玉料天然的纹理和多变的色彩,把嶙峋叠嶂的山峰、苍翠参天的古木、蜿蜒通幽的小路、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完美的融合交织在一起,其层次分明,凸凹有致,构成一幅生动自然的盛大画面。尤为突出的是在悬崖峭壁间成群结队的人物,他们手持不同工具,挥汗如雨,奋力开山凿石,场面恢宏,气势非凡。其中指挥者大禹位于玉山正中,核心地位予以凸显,其他工匠则巧妙地分布在大禹周围。各个人物五官清晰可见,衣着线条流畅,表情神态丰富,动作活灵活现,形象栩栩如生。不仅如此,山巅上还雕刻有山神开山的造型,把神话题材和现实创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整个玉山精雕细琢,有鬼斧神工之奇妙,独具匠心之设计,出神入化之水准,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创造力和杰出的营造技术。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