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图 北宋宋徽宗赵佶绘,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桂下漫笔
宋徽宗《瑞鹤图》画面,天空用淡石青色添染而成,18只丹顶鹤于宫殿上空蹁跹起舞,另有两鹤立于左右鸱尾之上,右边鹤似挺颈高歌,左边鹤曲颈相望,细致入微,楚楚动人。
此画作于“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也就是公元1112年元宵节的第二天,汴梁皇城正南宫门(宣德门)上空出现了群鹤盘旋景象,宋徽宗将此景描绘记录了下来,那画面仙鹤姿态百变,笔致精细,翱翔灵动如生,出神入化。画里仅有宫门屋脊,隐去了其余楼层,避免了建筑过多让绘画的线条和画面显得纷繁呆板,从而让仙鹤格外鲜明,张显得多而不乱,盘旋中有动感。
此时,宋徽宗30岁,在位12年,古称12年为一纪,有“蓄力一纪,可以远矣”之意。然而此时天下并不太平,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几年里有河东连续地震、京畿蝗害、南方水灾……宋徽宗正寻找奇花异石和各种祥瑞之物,寻求国家祥瑞,以此稳定朝廷,安抚民心。而宫庭上空出现群鹤盘旋,则是仙禽告瑞的国运吉兆,宋徽宗除了感慨上天赐予吉兆以及他为天下所做的贡献外,也有继续招纳贤臣、开创辉煌新纪元的无限期许。
有人说《瑞鹤图》其意本不在画鹤,正如此画左边题跋的诗文御书,体现出诗书画合璧的艺术境界,艺术更高于它最初的绘画本意,重要的是绘画本真,还有它作为传世艺术神品的无价意义。仙鹤在中国是道教仙禽,神仙坐骑,代表长寿吉祥,最早《鹤鸣》出于《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今人程俊英进一步解释《鹤鸣》: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在宋徽宗《瑞鹤图》跋文中,也确有“群鹤飞鸣”一词。明清以来,文臣官服胸前的补子图案中,一等文臣的图案正是鹤,正是与北宋文臣和鹤文化的阐释发展有所关联。《明会典》记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
《瑞鹤图》里鹤踩的鸱尾,也称鸱吻、正吻、吻兽等,是建于宫殿、庙宇、观阁等屋顶正脊两端的构建装饰物,似龙似鱼,张嘴翘尾,相对竖立。据说起自汉代殿堂构建,后移建于衙府、庙观等建筑。它是千百年来“脊端”装饰物,由简单到复杂,造型渐次变化。鸱尾除了具有建筑美学价值外,最早的功利目的是厌火,后演变发展为权力、宗教、预兆、避雷、黑巫术方面的意义。鸱尾原形极可能是我国古代越人所崇拜的鲸鱼,而鲸鱼在神话中正是上古治水英雄鲧所化的玄鱼,因而强化了它的神圣性。南北朝时说有一种海兽的尾像鸱这种鸟,它只要一兴风作浪天就降雨,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不招火灾,相当于现代的避雷针,随后被作为防火神兽。据考证,唐代鸱尾是鳞鳍造型,辽宋成鱼尾、龙吻、鳌鱼、兽头等形式,明清龙吻只有帝王将相可以采用,而平民百姓则不能称吻,只能称尾,晋商、徽商家庭宅院屋顶鳌头形鸱尾,有“独占鳌头”之意,寄托着科举及第的热望。后来,鸱尾还演变为一把宝剑,清式叫“剑把”,如果是重檐屋顶,下面的吻兽叫“合角吻”,剑把叫“合角剑把”。可见,鸱尾经过历朝历代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混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