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美国加州大学近日宣布,与全球最大的开放获取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签订一项为期4年的开放获取(OA)转换协议。这是全球第二大学术出版集团与美国最大科研机构在论文开放获取进程上达成的一致,也是施普林格·自然在美国的首个转换协议。
按照协议,从2022年开始,加州大学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将走向开放获取,更多人可以免费阅读更高质量的论文。这包括2200多本混合型期刊,以及500多本纯OA期刊。此外,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所有期刊的阅读权限也将向加州大学开放,这包括另外1000多本新刊。
施普林格·自然首席执行官弗兰克·弗兰肯·皮特斯对此评论说:“该协议是全球向金色OA过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金色OA是开放获取的“最高形式”,即整个期刊的文章都可免费获取,而《自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期刊之一,这也是为什么这项协议被视为学术界突破老牌顶刊防守严密的“付费墙”的标志性事件。
开放获取是学术信息交流机制的革命
何为“付费墙”?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赵艳介绍,可以将“付费墙”理解为对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它的作用是防止没有付费的人访问收费内容。
她表示,加州大学此次的做法是开放出版的实现形式之一,通常被称为开放出版转换。开放出版转换的效果是能够实现出版内容的立即开放获取,直接将订阅费用转换为论文处理费。
不过,要想达成开放获取,需要双方具有可以推动知识流动、增加社会智力福祉的共识基础,在此之上协调双方利益,促成合作协议。
谈到此次与施普林格·自然的开放获取协议,加州大学校长珍妮特·纳波利塔诺表示:“在领导加州大学期间,我热切支持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知识。目前更是如此——当我们寻求更好地了解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科研人员需要立刻、不受约束地获取对方的研究,以促进新的发现并及时推动医疗卫生的发展。”
正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专家所著《有关开放获取的七大事实》中所述,开放获取作为一种新型学术传播方式,能够使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实现更快捷的出版发行、更广泛的交流共享和更充分的检验重用;能够使社会公众、企业单位更及时、无障碍地免费获取利用最新科研成果;能够使公共资金中的科研投入得到更大的效益回报;能够使科研教育机构、图书馆解决现阶段期刊订购价格危机和资源使用限制问题。
“对科研教育机构来说,开放获取不仅仅是订购模式的转变,更是学术信息交流机制的一次重大革命。实现开放获取,就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力量,大幅度提高学术交流、科技出版和知识传播的劳动生产率,通过知识创造及传播来扩大知识利用率,同时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促进公共知识基础设施的形成,提升知识创造的透明性、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赵艳表示。
老牌顶刊看重“付费墙”出于两方面考虑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开放获取的争议日益激烈。10年前,为了抗议订阅价格大幅上涨,加州大学曾威胁要联合抵制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2019年2月,加州大学又宣布停止订阅由全球最大的科学出版商爱思唯尔出版的所有期刊。2020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宣布终止与爱思唯尔新期刊订阅合同的谈判。
老牌顶刊之所以把“付费墙”看得如此之重、把开放获取视为“洪水猛兽”,在赵艳看来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出版社已经习惯并依赖通过“付费墙”打造的付费阅读模式保持其运转和期刊运行,而开放获取作为一种新模式,对于出版社而言尚存在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老牌顶刊由于对发表论文的严格筛选和审查导致其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对实行新模式更易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在“付费墙”内,出版社拥有对所出版内容的深层次挖掘利用权,因此通常会在提供内容阅读产品的基础上,打造新的增值产品进行销售,给出版社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而开放获取允许所有人对出版内容进行充分利用,包括深层挖掘等,有可能影响到出版社既有的“数字红利”。
论文处理费是取消付费订阅的“补偿”
赵艳坦言,国外期刊基本上没有中文期刊实行的“版面费”,也就是说,订阅模式下,在国外期刊上发论文几乎是免费的,只有少量的图表处理费或者论文占版面太多的“超页费”,也就是几十美元。因此,国外期刊主要靠订阅费用盈利。
在开放获取模式下,期刊订阅费用取消,但出版社在论文的评审、编辑、出版等环节均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理应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因此产生了“论文处理费”。“论文处理费一般用于出版社的成本报偿、平台运营和研发投入。”赵艳说,如前所述,对论文水平和出版要求越严格的期刊,对内容和技术层面的投入成本也越大,这种成本差异进而带来了论文处理费的价格差异。相比一般期刊,顶级期刊的投稿量大、拒稿率高,因此其稿件筛选和审查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不过,赵艳也特别说明,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和商业保密等原因,目前很难准确具体地评估和比较顶级期刊与一般期刊的运营成本差距。
而把订阅费取消,换做论文处理费,对于出版社和大学来说,各自收入和支出会发生变化,这也正是出版社和大学谈判的焦点。
我国多家机构参与推动实施开放获取
今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代表中国科学院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达成了开放出版转换协议,该协议与加州大学的协议性质相同。这是国内首个开放出版转换协议。
“近年来,我国多家机构参与推动和实施开放获取。”据赵艳介绍,在开放存储方面,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颁布了开放获取政策,50余家高校以及多家研究机构建立了机构知识库;在开放出版方面,2013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代表我国加入高能物理开放出版资助联盟,支持高能物理领域期刊论文转为开放出版,目前中国已有17家机构和2家社团组织签署OA2020倡议;在预印本方面,中国科学院率先建设ChinaXiv预印本平台;在开放资源利用方面,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已在开放资源的评价、集成、发现和获取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
“开放获取的全球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就我国而言,加强学术界对开放获取的全面客观认识、强化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开放获取实践,以及图书馆主动做好从传统订阅机构向开放知识服务机构转换的准备等,都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开放获取必须做的事情。”赵艳说。
她表示,学术出版作为科学信息交流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提高其开放性是大势所趋,也是学术出版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英国皇家学会于201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所揭示的那样,科学是一项开放的事业。数字出版时代,科学信息交流受到信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和支持,其开放性要求和特点显著增强,诸多非正式交流形式及其载体也层出不穷。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出版社不同程度地加入到开放获取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