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那段最难走的路 你不是一个人
——“最难考生”的老师和家长们
本报记者 张盖伦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三语文老师李振国的短视频,总能把人拉回那段已经远去的青春时光。

    他记录着学生的点点滴滴:晨跑、背书、打饭甚至是偶尔的打闹。他说,留下这些影像资料,能在毕业后的班会上,放给学生看。

    学校有一个惯例,每年高考前,老师都要特意布置教室,为学生营造出征氛围。

    黑板顶端,整整齐齐摆好六个核桃高考罐。罐身上都是吉利话,比如“逆袭985”,“666稳稳的”“加油高考”“门门问鼎”……学生的桌子上,则放着红牛、旺仔牛奶、喜之郎和苏打水……总之,要鼓劲,要讨个好彩头。

    李振国形容,教室布置得“比过年还红火,比结婚还热闹”。

    受疫情影响,这届高三学生复课后,就再也没回过家。“几乎没有休息过,他们压力也很大。”此时,老师要尽可能陪伴。早上5点多钟,老师就到学生宿舍门口等,这是陪伴,也是鼓劲。

    临近高考时,李振国每天都在教室里呆着。他看到,有男生因为太困,拿长尾夹子夹住胳膊,用疼痛逼自己保持清醒。“他们真的很辛苦。心疼是肯定心疼,但是没办法,毕竟要高考。”

    不容易的还有家长。7月7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高考考点外,乔卓从车里拿出了备好的收纳凳,在人行道上找了个阴凉地儿,低头玩起手机。他等着考场里的儿子,心里不上不下的。

    头天晚上11点,儿子房间的灯就熄了。半夜时,夫妻俩偷偷进房看了眼孩子——得,孩子把被子给踹了。“哎,睡觉还不老实。”

    早上7点多,他们就到了考点外。乔卓叮嘱孩子,别紧张,遇到难题别纠结,万变不离其宗。

    儿子就说了句,“知道了”,“然后蹦蹦跳跳地跟着同学进去了”。

    留父母在外头,继续牵肠挂肚。

    乔卓设想了各种情况:会不会在考场上闹肚子,会不会因为紧张晕过去,会不会被难题绕进去……

    但这些担忧都只能放在心里,由夫妻俩自行消化。在乔卓看来,高三下学期,儿子基本上没怎么去学校上课。“能按正常水平发挥就行,我们没别的要求了。”

    疫情期间,儿了上网课,乔卓和妻子主要负责“投喂”,但这工作也不好做。“你也不知道他想吃啥。问他,他说‘随便’;你弄好了,他又不吃。”

    “愁人”。乔卓感慨,孩子高考,父母也遭罪。但必须要让孩子奋斗。“你不奋斗,别人都奋斗。还是那句话,‘一分差一操场的人’。”

    有一次,他和儿子聊天,问他高考后有什么打算。孩子说,想学个编程,写写小说,还想学做饭。“省的您跟我妈老给我做饭,我也给你们做两顿饭。”儿子说。

    “哎哟。”乔卓回忆着那个时刻的触动,“当时就觉得,没白受累。毕竟18岁了,长大了。”

    记者也问过高考考生,备考的半年来,他们有没有被感动的瞬间。

    有人说,妈妈在她住校时来送水果,校门口张望的身影让她记到现在;有人说,高考那两天,因为考点外没有休息区域,为了接送自己,腰不好的爸爸一天要走八趟,单程30分钟;有人说,停课不停学期间,班主任专门拉了个运动打卡群,自己带头在群里发锻炼记录,生怕孩子忘记“动一动”……

    谈起高考,除了“辛苦”,还有这些流淌着的温情。学校、父母和社会各界,用各种方式,为这群年轻人的梦想保驾护航。

    要始终记得,那段难走的路,你一直不是一个人。

    (应受访者要求,乔卓为化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