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本报记者 华 凌
“这有机大桃是按‘个’卖的!批发价每个约五元。”北京平谷西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忠指着一片已“坐果”的桃林说,2019年秋天,顺义一个大型超市进了一批我们试验田产的“秋彤”大桃,一抢而空。
“一直听说桃子按斤卖,这个怎么就身价不菲呢?”记者好奇地问。
“色泽好、口感好啊,一口咬下去到桃核的部分,汁醇肉厚,都是甜的,果实糖度均匀,个个都在13度以上,与本地区相同品种相比,至少增加2度。”王忠介绍说。
这是用什么高招种出来的?不料这一问,引出一段通过探索科技创新引领生态农业循环链条良性循环的新模式,造福京蒙两地百姓的科技扶贫佳话。
“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我要看看桃树的长势。”刚一下车,北京市农科院副研究员李红霞不顾劳顿,大步流星地走进一片桃林中。
从北京市中心到平谷距离上百公里,而李红霞在实施国家科技协作扶贫的行动方案中,为创新发展北京平谷有机大桃生产新模式,这两年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
李红霞介绍说:“用了我们在内蒙古(兴安盟)研制的木醋液水溶肥料,目前平谷试验田中的桃树枝繁叶茂,挂果率高,效果明显比以往种植施肥方式要好。”
平谷大桃声名远扬,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但是历经30年的发展后,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农业种植过分依赖于大量化学肥料、农药和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新技术的应用为大桃种植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2019年4月末,自桃树落花开始,西营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李红霞带领下,启动“早蜜”20亩、“秋彤”50亩的试验示范项目,制定实施木醋液水溶肥料整体套餐方案,通过全程对改良土壤监测、病虫害适时监控、农药残留采前把控,打造绿色生态资源的循环链条,探索出适宜平谷大桃的有机种植模式。
平谷西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忠感慨道,今年我终于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李红霞老师为村里带来的新技术,让桃子亩产收益至少能翻一番,为我们树起种植有机大桃的信心。只有让消费者认可,他们才会买单。
为进一步推广种植新技术,今年李红霞团队又在平谷大华山镇、刘家店镇等特色种植区试验示范,从规模化的集中种植园区到个体种植户,提高种植水平,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产业模式。
突破“秸秆炭化还田”瓶颈
那么,木醋液水溶肥料究竟是如何“泡制”的?
2018年8月23日,北京市科委组织李红霞等植保、土肥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到内蒙古兴安盟调研考察新兴的“秸秆炭化还田”项目时,发现当地面临的瓶颈难题——如何有效处理农作物秸秆炭化后的副产品——木醋液。
按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指引,农村开展“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即将田间秸秆收储造粒后,通过400℃—600℃条件下的限氧热裂化,生产出生物质炭、木醋液和秸秆气。其中,木醋液的水分含量约占90%左右,含有酸类、酚类、酮类、醛类和醇类等多种有机物,还有胺类等少量碱类物质及钠、镁、钙和铁等无机物。但是,因其具有强酸性,且含有木焦油等有害物质,不能排放于自然环境,也不能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大量的木醋液积压在工厂,亟待有效处理。
对此,北京市科委让李红霞担任北京科特派(兴安盟)产业扶贫工作站站长,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队伍,潜心开发以精制木醋液为主要辅料的水溶肥料,去除木焦油等对农作物有害的成分,作为肥料示范推广于绿色生态农业产区田地间。这犹如赋予土地“精华液”,通过调节土壤pH值,解决日趋板结、盐碱化的土壤问题,为农作物提供钾、钙、镁等营养元素的同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并发挥杀菌、避虫的作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抗旱、抗寒等能力,达到减肥减药、提质增效的效果。
如今,在内蒙古兴安盟一条木醋液复合制剂加工生产线已经建成,突破了秸秆炭化还田的关键技术,扩大了秸秆回收规模,直接提高了内蒙古科技扶贫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据了解,因秸秆回收规模的扩大,带动当地贫困户从1773户增加到3294户,每户每年可增收近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