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园园
端午假期,我们忙着吃粽子,北京大兴“火眼”实验室却在忙着大升级。
6月28日,科技日报记者再次走进北京大兴区体育中心,探访坐落于此的北京首座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只见原先的9个气膜舱,已扩建成16个,体育馆内基本被白色的气膜舱整整齐齐地布满。
华大基因大众传播部总监项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扩建之后,北京大兴“火眼”实验室每日核酸检测通量从原来的3万人份提升至10万人份,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核酸检测实验室。
再战两天两夜,9舱变16舱
6月23日,拥有9个气膜舱的北京大兴“火眼”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为进一步助力北京“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疫情防控目标,实验室决定继续扩建。
24日深夜,华大基因国内“火眼”实验室建设总指挥董杰开始带领团队进行扩建工作,马不停蹄地忙到26日,完成扩建。
“这两天两夜,我们团队基本上都没睡觉。”今天依然值守实验室现场的董杰介绍,新的气膜舱从上海调集至北京,检测设备则从深圳、武汉等地调集至北京。
16舱与9舱,可不仅仅是数量的区别。“实际上,我们把16个舱完全进行重新布局,对原有9个舱的设备都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董杰说。
项飞告诉记者,实验室从9舱扩建成16舱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效率,功能区进行了重新划分:
原来,每3个气膜舱为一组,分别负责样本制备、核酸提取、核酸检测3个环节,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室。同组气膜舱之间通过传递窗互相连通,传递样本。
现在,把16个舱整体拆分成样本拆包、样本制备、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等4个功能区。不同功能区之间可以通过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转运箱进行转运。
仪器设备容量大增,还有全新设备亮相
扩建之后,气膜舱所容纳的检测设备数量也不可同日而语。
董杰介绍,原来安装了14台自动化核酸提取仪,扩建之后的自动化核酸提取仪达到35台。核酸检测核心设备——PCR仪,原来有16台,扩建之后数量达到120台。
“实验室的气膜舱增加了不到一倍,我们的产能翻了不止一倍。”董杰介绍,为扩大气膜舱内的容量,扩建之后舱内架了三层平台用来放置仪器设备。他笑称,就像“火车卧铺”一样。
除了容纳的仪器设备大大增加,扩建之后还有全新设备首次亮相——最新研发的自动化样本分装转板仪。
“如果提供一管咽拭子样本,这种全自动化样本处理仪可以直接把它转换到96孔的检测板上,检测板再直接提供给下一步的核酸提取仪,从而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董杰告诉记者,这种设备在其他场合从未正式应用过,在北京大兴“火眼”实验室是首次亮相。
董杰坦言,扩建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不能影响原来9个气膜舱的核酸检测工作。为此,实验室不同团队之间进行了十分严密的协调,选择严丝合缝的时间节点进行气膜舱布局调整,实现了扩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