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9日 星期二
以新方位新使命推进科普工作新担当新作为

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王 明 郑 念

    当今时代,传播科学文化、创新科普工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助力我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的科普工作,2016年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将科普摆在事关科技创新全局的新高度,做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论断。这是在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当前,随着我国整体发展进入新时代,深入分析当前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征,可以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科普工作的新方位,更好地担负起创新发展中国科普工作的新使命。

    人民性是科普工作最鲜明的特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科普工作的核心特质。以新时代为观测点,之前,我们科普工作总体上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向公众科普什么、怎样科普”,具有典型的供给侧思维。而今,科普所面临的是一个需求与传播双向急剧变革的新形势,随着新兴媒介不断兴起,以“短视频和微传播”为新形态的网络化、自主化、分众化传播正在改变固有的科普格局。当前,国家科普工作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公众如何有效参与”,具体指向则是“公众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播科学”,这是一种注重需求侧并将需求与供给有益融合的新思维。

    基于新形势,笔者认为,创新发展新时代国家科普工作,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重要性的新论断和新指示,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科普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锚定新方位。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双轮驱动,政府、社会、企业三方投入,全地域覆盖、全社会动员、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重点在科普工作的法治化、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五化协同”上担负起新使命。

    第一,大力推进新时代科普法治化进程。我国是全世界首个为科普工作立法的国家。在国家法治体系中,2002年颁布实施的《科普法》也是我国为科普工作而专门制定的唯一一部法律。

    这部法律的颁布与实施为国家科普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随着科普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现有《科普法》已经滞后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修改完善《科普法》相关条文内容。重点需要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科普工作经验,进一步对科普的概念范畴、科普的公益与市场双重属性、科普的责任主体等基本问题进行厘清界定,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合作的科普新格局提供法律框架,特别是为各级政府将基础性科普服务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培育发展科普市场和科普产业等提供明确的法律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尽快出台《科普法实施细则》和相关规章制度。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完善地方性《科普工作条例》。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需要面向2035年编制新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

    第二,以科学文化为目标推动科普社会化。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对于科普的理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相比较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的获取而言,那些内含于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诸如科学精神、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更应该是新时代公众需要掌握的重点。因此,加强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要从文化建设的新视野重新审视科普工作的范畴和现实短板,并将科普视为一种必要的机制和手段来做出相应的行动改变。

    第三,发挥市场机制鼓励科普市场化发展。科普能力建设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不仅需要国家在公益性、基础性科普服务上给予支持,也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我国《科普法》也明确表明:“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并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反观现实,我国科普产业规模小、增长慢,远远滞后于科普事业。因此,大力推动科普市场化,使科普产业与科普事业并举发展是未来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转向。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科普服务供给体制的改革,形成双重服务供给体制。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投资和发展科普产业,积极探索多种“科普+”的新业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第四,通过信息化为新时代科普工作赋能。科普信息化既是国家科普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精准普惠,解决科普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大力推进智慧科普,促进科普的精准、及时、高效供给。推动传统科普资源的在线传播,打造科学权威的“科普中国”品牌,鼓励各类科研结构、社会主体或个人参与网络科普资源建设。其次,以新媒介技术推动科学传播方式的创新。将传统科普内容形象化、可视化和移动化,推动科普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变。此外,以新兴数字技术发展新型科普服务形态。建设在线科普实验室、在线科普互动社区等,推动科普服务形态的多元化。

    第五,在国际化中发展中国特色科普理论与实践。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科普理论与实践提供良好的参照与借鉴,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特色科学文化、为世界科普工作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创设重要渠道。2018年—2019年,我国作为倡议者与主办方,已经连续两届成功召开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并联合发布了《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正在为科普国际化积极探索新的路径。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在科普理论上的交流与互鉴,打造常态化的融研究创新、分享传播于一体的高端科普平台,拓展在重大科学议题上科普创作与传播的合作机制,为构建世界科普共同体,提升世界公众科学素质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王明系湖南科技大学讲师、博士后;郑念系中国科普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