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荟
社会流行语“门当户对”较早地出现在元代戏曲《西厢记》中,意为婚嫁的双方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地位互相匹配。由于门、户均为建筑木构件用语,因而“门当户对”与古建筑大门相关。
“门当”是指固定大门的石头,在民间中又称为“门鼓石”或“抱鼓石”。民间门当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前部为门鼓,做成鼓的外形,鼓上多刻有狮子造型或纹饰;中间部分为固定门槛的凹槽,后面部分为门枕,体积较小,上面刻有凹形的海窝,用于支承门轴,使得门轴在海窝内自由转动。“户对”即指门。“户”在甲骨文就出现,其字形表现为带有转轴的单扇门,因而“户对”实际就是指双扇大门。
紫禁城是明清皇帝执政和生活的场所。与古代普通民居类似,紫禁城里也有“门当户对”,且通常有两种建筑做法。一种是与民间宅院大门类似,在门口安放门鼓石一对,门鼓上刻有狮纹造型,相应的门扇尺寸小、装饰普通。这种门当户筑做法在紫禁城里较少,仅见于建筑等级较低的小型院落。如紧靠紫禁城东段城墙内侧的南十三排,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为卫士及宫廷服务人员居所。南十三排院墙的南端大门就设有门鼓石一对,门扇装饰低调。
另一种完全不同于民宅,门当的前部改成门枕做法,原有的门鼓及狮纹造型变成了独立的铜狮陈设,立于宫门(门廊)的两侧,狮子胸前挂铜铃、戴璎珞;相应的门扇尺寸大、且多安装有九行九列铜鎏金门钉。这种建筑做法在紫禁城内普遍存在。如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门、位于西北部的养心门,其中乾清门内是乾清宫,为明代皇帝及清顺治、康熙帝的寝宫;养心门内为养心殿,为清代雍正及后世皇帝的寝宫。上述建筑的“门当”中的铜狮造型立于大门前,威武庄严;“户对”则为极为豪华的门扇,上面布满门钉、上下侧均有铜鎏金的包叶,彰显皇家的气派。
需要说明的是,民间传言“户对”是指大门上方的门簪,门簪数量越多,则户主的地位越高,这种观点是不妥的。所谓门簪,即门框上面凸出来的类似销子的木构件,主要用于连接门框与连楹(连楹位于门背面,用于固定门轴的上部)。以紫禁城大门的门簪为例,其门簪数量虽然为双数,但一般都不超过4个,就连乾清门、养心门的门簪数量仅为4个。因此,门簪数量不存在多少一说,且与“户对”的建筑含义不匹配。
无论是紫禁城古建筑还是古代民宅,其门当户对做法均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于门当而言,它有利于门框的稳固。从杠杆的力学平衡角度来讲,门槛位置相当于支点,门鼓重量大、重心位置距离门槛支点的尺寸大,因而产生的力矩大(力矩为上述力与距离的乘积);门扇重量通过门轴下部传到门枕海窝上的作用力虽然比较大,但是门轴距离门槛支点的距离很小,因而产生的力矩小于前者。这样一来,门扇可在门枕上面反复自由开闭,不会产生倾斜或歪闪。
对于户对而言,其门钉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以紫禁城里的宫门为例进行说明。作为防卫性建筑的门庑,紫禁城的宫门由多块厚重的木板平铺拼成。为避免各木板散开,木板之间需穿带板连接,其中穿带板的功能犹如门栓一样。为保持穿带与门板间的牢固连接,古代工匠采用铆钉对二者进行固定。然而,钉入木板内的铆钉往往会露出一截。为了防止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铆钉产生锈蚀,古代工匠又在钉子头部做了个圆形的“帽子”,这样就形成了门钉。由此可知,从建筑技艺角度来看,门当和户对可反映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当然,门当与户对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狮子造型的镇宅内涵。无论是紫禁城多座庭院门口的铜狮,还是普通民宅门鼓石上的狮子纹饰,其主要目的均为驱邪镇宅。狮子属于外来物种,最早在非洲地区生活。据南朝史学家范晔等人所著《后汉书》卷三记载,狮子于东汉章和元年由西域的月氏国国王派使者由丝绸之路进献给汉章帝,这是我国有狮子的较早记录。
其二是门鼓造型的驱邪内涵。分析认为,普通民宅的门当前部做成鼓形,其主要原因在于古人认为鼓声可以通神和辟邪。在古代的祭祀相关民俗活动中,多用到鼓。如汉代儒家经典《周礼·地官·鼓人》就记载了古人敲打八面鼓来祭祀天神,通过击鼓,来向天神传达崇敬信息,以获得天神护佑,并能够驱赶邪魔。又如南宋诗人陆游在《村饮》中写有“击鼓驱殇鬼”、北宋诗人任梅尧臣在《除夜雪》中写有“击鼓人驱鬼”,说明击鼓可以震慑妖魔。
其三是封建等级的匹配性。“门当户对”在社会文化的匹配含义,在古代建筑中亦有体现。对于门当而言,紫禁城里的门当上的狮子可单独陈设在门外,且狮子头上的螺髻多为45个;而清朝初期宫廷规定:一品官员府门的狮子头上螺髻只能有13个,随着官员品级的降低,门府前狮子头上的螺髻逐渐减少;到七品官以下及民间百姓,宅门前则不允许摆狮子,因而多用门鼓造型替代,狮子造型仅能通过纹饰方式雕刻在门鼓石上。
紫禁城的“门当户对”既能体现古代建筑科学,又能反映古代皇家封建礼制文化,并且与古代民居的“门当户对”的含义各有异同,因而有利于全面解读我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政治、历史和文化。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