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1日 星期五
转型“学习场”,实体书店未来可期
周蕙洪

    玉渊杂谭

    2月中旬,上海“地标”之一、位于复兴中路的思南书局开门营业。自2020年春节以来,沪上多家售书企业暂停营业,但“书店们”并没闲着。以思南书局为代表的多家书店变身直播间,戴着口罩的店长们纷纷举起手机化身“主播”,带读者“云打卡”逛店。

    看书五分钟,拍照两小时。如今,“网红”书店遍地,但人均纸质书阅读量却并未有明显增长。那么,实体书店如何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给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带来更多获得感?书店在转型的过程中,还有多少想象的空间?

    据《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实体书店数量超7万家,2019年国内关闭了500多家书店,但新开书店数量超4000家;而《201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则显示,网店图书零售码洋规模增长较快,同比增长24.9%,规模达715.1亿元;而实体书店继续呈现负增长,同比下降4.24%,规模为307.6亿元。

    一方面是实体书店遍地开花,新店不断开张,另一方面却是书店的图书营销态势不佳。试想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势必会带来两种结果,要么是实体书店的生存周期越来越短,新店旧店走马灯般地开张、关门交替,经营无从趋稳;要么是一些实体书店为了扭转颓势,不得不另谋出路。现在不少实体书店走综合化经营之路,图书营销与餐饮、文创商品等结合,已然是市场挤压下的转型求生之策。

    在笔者看来,无论社会和技术怎么发展,实体书店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就像网络电子阅读即便再盛行风靡,纸质书籍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广大爱书人,都不愿意看到实体书店生之维艰,更不希望其在起起落落中最终消沉下去。

    理想的状态,是实体书店不仅能够持续经营,而且不偏离发展轨迹。它既然冠以书店之名,就应该名副其实,书籍在日常经营当中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现在有一些书店在经营策略、营收占比等方面,存在图书沦为“配角”的状况,这就是本末倒置了,某种程度上并不利于书业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在不断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实体书店究竟该何去何从?有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书店的核心爆发力,或在于打造读者的“学习场”。所谓“学习场”,是指通过各种书内与书外的内容,阅读与非阅读的形式,服务于读者的终身学习。成为“学习场”的实体书店,将在保持现有的图书、文创、餐饮等基础上,打造“学习付费”新业务。

    这个主意的确不错。使实体书店成为读者的“学习场”,不背离书店本身的特性,同时,符合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求,又可与实体书店业态的多元化和转型升级发展态势相契合。既然如此,实体书店在日常经营当中还是要回归本位,尽力“用书来招呼读者”。在此基础上,以书为媒介,多给读者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知识内容的附加值。

    比如,在学习场所的设置上,实体书店可开辟出一定空间,精心设计改造,以便读者静心读书学习。在学习场景的安排上,全天候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如果能让人们将线下阅读、学习等文化活动,与实体书店的概念紧密关联,就能获得一个确定的规模增量。在学习内容的提供上,书店可围绕“把书上的内容变活”,常态化地约请作者、各领域专家或者能够输出有价值内容的人,开办讲座、沙龙、分享会等等,甚至可以延伸为有相应需求的读者提供知识付费产品,等等。

    实体书店究竟该如何发展,眼下还处在摸索之中。虽然目前缺少如何以明晰的思路、系统化的举措,以及将实体书店打造成“学习场”的例证。但若是一些实体书店的经营者能够慧眼独具,朝这个方向投付卓有成效的努力,也许会发展出现时条件下书店经营的一种新模式。

    (作者系中国图书产业协会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