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坚持“三个有利” 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效能

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万劲波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三个有利”的改革标准:“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体系和治理体系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融合在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坚持“三个有利”,对于科技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自觉服从、服务国家治理大局,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生产方式演进的基本动力。改革就是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管理是生产力要素,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由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活动构成,旨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治理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由多元利益主体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决策、共同制定并执行法律与政策,旨在提升制度效率、降低制度成本。从治理和管理关系角度看,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离不开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离不开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作为基础支撑。

    作为第一生产力和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日益社会化、平台化、网络化、数字化、国际化。科技创新体系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金融组织、服务组织、创新联结组织、园区、应用场景、社会公众及国际创新主体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同组成。构建面向科技强国的治理体系,要“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三个有利”,强化改革开放动力作用和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效能。

    强化改革开放动力作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深层次改革,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科技、人才等体制改革和全面创新改革,统筹政府、市场、社会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系统提升知识、技术、劳动、资本、人才、管理、信息、数据、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供给质量和效益,提升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整合水平,促进供需关系高水平匹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依托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各类平台,建设开放合作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更优质的开放创新环境,用好国内国际资源,深耕拓展本土及海外市场,提升科技创新及治理的国际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统筹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构建适应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发挥“互联网+”“人工智能+”在重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数字化、国际化”协同发展。创新研发选题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循环畅通,增强新技术集成开发和融合应用能力。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科技创新持续支撑引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效能。着力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及治理体系“内部失灵”和“系统失灵”等问题,统筹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和科学及社会共同体自治作用,形成公平正义、积极有为的政府治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治理,生动活泼、和谐共生的社会治理三方面协同治理格局。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面对全球化进程、世界格局、技术经济范式、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的系统变革与调整,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充分尊重各类创新主体首创精神,提升各主体内部治理能力,及时发现和总结各类主体先行先试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基于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规律,统筹科技创新的治理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治理,提升专业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畅通设计、研发、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大循环,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科学强、技术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完善产权制度,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评价、激励机制,培育公平竞争、创新友好市场环境,营造尊崇、保护、包容创新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