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外来客变身本地竹木产业“娘家人”
——记浙江龙泉科技特派员陈思宇

科特派20年

    本报记者 张盖伦

    3天时间,有六七个人问了陈思宇同样的问题——还留不留?

    连问的步骤和口气都如出一辙。握手,拍肩或拥抱,头凑过去,打探朋友的近况:“怎么样,留不留?”

    陈思宇本应只是浙江龙泉的过客,和这里结一场为期两年的缘分。但“科技特派员+市长助理”的身份,让他和龙泉的“瓜葛”越来越深。

    现在两个两年即将过去,又到了纠结去留的时候。

    龙泉的企业家认他。“他是我们龙泉竹木产业的父母官。”一家企业老板跟记者聊着天,忍不住开始夸他。陈思宇听了一耳朵,立马纠正:“哎,谈不上‘父母官’。”

    陈思宇不想把自己架到“官”的位置上。和企业家交朋友,才能听到真话。“你看,他们会关心我还留不留在这儿,这就很有幸福感,比赚钱有意思。”

    4年,把日子过成一根绷紧的弦

    陈思宇生于1980年,是浙江农林大学的副教授,也是个年轻的官员。

    来龙泉4年,他将日子过成一根绷紧的弦:几乎没去过电影院,没怎么逛过街,单身公寓里的电视只有孩子来小住时才会打开。

    2014年,作为浙江农林大学派出的省科技特派员,陈思宇到了浙江丽水云和县,为当地木制玩具企业带去了有针对性的服务。2015年,他又被龙泉市以高端人才“柔性引智”的方式聘任为“产业首席专家”,成了市长助理,负责龙泉竹木产业转型升级及技术革新工作。同时,他也是龙泉市的科技特派员。

    来龙泉的头两年,400公里外杭州的家,成了陈思宇假期才回得去的地方。政府用车平台的司机老周当起了陈思宇的战友,载着他四处跑。两人呆在一起的时间,超过对方的家人。

    到龙泉头一个月,陈思宇几乎每天都在调研,走过了龙泉的8镇7乡4个街道。

    爱操心的市长助理

    龙泉竹木资源丰富,堪称毛竹之乡,拥有竹林61万亩。但当时,“一产优、二产弱、三产无”。陈思宇调研时,又恰逢龙泉市环境综合整治,不少违法搭建、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家庭作坊式粗加工厂被拆除或要求整改。可以说,竹木加工产业到了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

    2015年12月,陈思宇写了份6页的报告,列出了竹木产业存在的4个大问题和解决方案,还额外给出了6条建议。他不像经常写材料的人,先讲一堆背景、政策。“我是开门见山,上来就是‘问题一’‘问题二’……”当时的市领导在6页报告上逐一作了批示——“请环保局组织技术攻关”“请科技、林业研究”“请旅游教育推动”……陈思宇没想到,他的报告能得到这样的重视。

    他最骄傲的,是推动成立了龙泉市竹木产业协会,整合了以前的竹胶板、太阳伞等7个大大小小的分协会,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把分散的甚至是较劲的力量联合了起来。

    “拉拢”企业们并不容易,让以前的7个分会放弃各自的“小九九”,也需要一家家去“磨”、去“谈”。“一碗水得端平,不管分会规模大小,都要尊重他们。”

    前段时间,当地两家竹木企业的老总在饭桌上喝酒,酒过三巡争了起来,互相撂话要打价格战。陈思宇当天就知道了这场争执,半夜三更把当事人拉出来调解。“内耗算怎么回事,这影响产业生态。”陈思宇是第三方,有威信,也有公心,大家知道他不会拉偏架。

    企业要是有问题打来电话,问市长助理能不能来看一看,陈思宇一定到场,就算到场并不能解决问题,也要表达态度。

    这也意味着陈思宇实在要操很多心。

    陈思宇对自己的定位,是桥梁和纽带。作为大学老师,能利用自身的视野和人脉帮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帮那些从没写过申请书的企业申报重大科技项目;带当地的企业到外地考察、搞业务对接;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到龙泉给企业家和员工开培训班,联合高校在当地办竹木产品设计大赛……

    企业家写联名信留他

    2017年的一封信,一度震到了龙泉市常务副市长熊勇军。

    那时,陈思宇第一任市长助理届满。20余家竹木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代表400余家竹木企业联名给浙江农林大学写信:“恳切希望得到贵校的继续支持与援助,让陈思宇同志继续留任龙泉工作一段时间。”

    熊勇军回忆着,摩挲着手,深吸一口气:“是真的很敬佩,他能得到这么多企业的认可。我们都要向他看齐。”

    其实,陈思宇刚来时,市里只期待这个知识分子能给竹木产业带来一些新理论、新观念。“没要求他发挥很大作用,毕竟是挂职的,对他像对客人一样,大家客客气气的。”熊勇军说得坦诚。但渐渐地,他们发现,陈思宇是真的在做事:“兢兢业业,一点儿不含糊。”

    那封联名信,也把陈思宇惊到了。“很‘古老’的一种形式。”陈思宇说,“两个字,感谢。”

    联名信算是为数不多的企业瞒着陈思宇的事情之一。毕竟,对协会里大多数企业的动态,陈思宇都门清。

    采访的某天晚上,一天的正式工作已经结束。陈思宇像其他龙泉人一样,找了熟悉的朋友喝茶。

    龙泉人爱喝茶,茶具一摆,茶水一煮,才有朋友聊天的气氛。

    接近21时,他已经进入休息时间。桌上的手机响起来。

    这次是龙泉一家竹木企业的老板,姓胡。电话里说不清,胡老板又着急,那就面聊。

    十几分钟后,胡老板来了,揣着满腹心事。陈思宇招呼他喝茶,配上一碟瓜子,聊起了他关心的气炭联产项目。

    陈思宇一条条地为他分析,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掌握哪些数据,能找谁了解这些数据,用地情况要怎么算,管道要怎么建……“光盯着你的竹子怎么行嘛?”谈话结束时,陈思宇笑着提醒了一句。胡老板靠在椅子上,点点头。

    4年来,陈思宇去过龙泉600多家企业。他眼里的企业不分大小,都很重要。和企业相处的秘诀是走心。走心,企业才讲真话。摆领导或知识分子的谱,人家防着你、不信你。但面对朋友,企业就会实诚地倒苦水。“制定政策的人一定要对产业非常熟悉,不然就是人云亦云。”

    “我们龙泉把他耽误了”

    10月底,北京举行科特派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大会表彰了92位科技特派员,陈思宇是其中之一。

    陈思宇知道,自己这个科特派和其他科特派不太一样。

    有市长助理的身份,他有更广阔的平台,能调动更多资源,把竹木产业放在龙泉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

    陈思宇拿过很多奖。但熊勇军却觉得,对陈思宇个人而言,在龙泉工作的这许多年,肯定是有损失的。

    他把那些陈思宇不跟记者谈的“损失”,也“抖落”了出来。

    一个是钱。陈思宇团队和龙泉合作开展的项目,不收任何项目费用。他不想惹人非议。

    还有一个,是职称。

    职称是卡在熊勇军心中的刺。“这么好的老师,没评上教授。我们龙泉把他耽误了。”熊勇军叹息着摇头。

    浙江农林大学给老师评教授的要求之一,是必须去国外进修一年,单次时间不低于半年。但他没时间出国进修。

    “不能让他们扎根基层的人吃亏!”熊勇军近乎急切地替陈思宇呼吁。

    其实2016年,陈思宇已经准备好了要出国。但那时龙泉的竹木产业刚有起色,正在向好发展,他就没舍得撂挑子。这么一耽搁,就耽搁到了现在。“说实话,到了这个年纪,也有点焦虑,总觉得心里有点事。”

    但陈思宇还是一句话带过了这点小“损失”。他现在正在忙的,是龙泉市的森林经济融合体项目。一二三产联动,建设集循环林业、创意林业、林业科普三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森林经济融合体,全力打造“两山”理论转化实践示范地、森林经济综合展示地。

    “人嘛,会调动;但企业一直会在。企业在,我们的服务就永远会在。”陈思宇相信,无论位子怎么变,他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建设“他的龙泉”。

    对,陈思宇算是龙泉人了。他拿到了证书,成了龙泉的荣誉市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