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托马斯·德·帕多瓦 译者: 盛世同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
字里行间
林 颐
一旦把莱布尼茨与牛顿并置,读者一定会不由得想到两位科学家的恩怨,有关那场著名的争端——微积分到底是谁首先发现的。在《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这部作品里,德国物理学和天文学家、科普作者托马斯·德·帕多瓦同样在这件事情上大费笔墨,显然他是认为首功应当归于牛顿的,但在我读过的其他相关著作里,也有作者极力为莱布尼茨辩护。
从一开始,科学就是竞争激烈的领域。因为好的想法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无数人相互汲取经验然后等待某个契机完成突破,争议因而必然存在。微积分的概念是在17世纪特有的氛围里,实际上在牛顿的朋友与莱布尼茨的朋友之间,就有关是否从英国将牛顿的思想传给了莱布尼茨的争论中产生的,这场争论涉及的人员和科学界的动荡如此剧烈。《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的基本构架是传记,讲述两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与互动,当然离不开这起核心事件,确切地说,作品的主题围绕的是一个基本要素——时间。
如果说时间是被发明的,我们可能会惊讶,日升月落,难道不是自然规律吗?从人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古罗马著名思想家圣·奥古斯丁问过:“什么是时间?”他接着回答:“若无人问,我知道它在;若有人问,我就不知道了。”而诗人卢克莱修说:“时间本身并不作为时间而存在。”
哲人的思考有点玄奥。人类一直在努力,让时间变得更实在,容易被感知。在从前,人们观察星辰潮汐,制定历法,利用日晷、沙漏、水时钟等设备。到中世纪晚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伽利略在洗礼堂里根据灯盏摇摆的幅度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样一来,只要有合适的计时器,时间就可以随身携带,欧洲正兴起长途远行和大航海,精准计时尤其重要。
“机械钟的发明是科技史乃至一切人类技艺和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李约瑟曾经说过。他热情描述了古老中国在天文学与计时方面的成就,同时也痛惜与这项重大发明擦肩而过的遗憾。14世纪初欧洲带有立轴横杆式擒纵机构的机械钟发明了,据说就是向中国学习的,此后,就在我们这本书所处的时代,天才们让“时间”大放异彩。时钟是最早的现代计量机械,时钟制造者就成为科学仪器制造者的先驱,时钟激发了新的才能和各种新的见解和设想。
在17世纪,最早的清教徒物理学家和皇家学会的创始人罗伯特·波义耳就把宇宙看成是“一只大钟”。本书也描述了天文学在17世纪的发展。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计算出了光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长是否始终相同,地球自转的转速是否保持不变?学者们利用摆钟测算这些问题。作者说,如果精准的计时器未被发明,牛顿在17世纪末创立普遍的运动和引力理论就是不可想象的。牛顿学说中的宇宙把上帝从钟表制造者升为机械大师或大数学家。控制着最小的可以携带的表的万有定律,同样也控制着地球、太阳以及所有的星体。
对于牛顿来说,时间和空间是上帝规定的、独立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统领了其后几个世纪。与牛顿不同,莱布尼茨认为,时间是一种“纯粹理性的观念”,是事件之间的关系,即依次发生的秩序。时间处于无穷无尽的因果链条交织的变幻之网中。他试图用微分与积分去剖析人的意识。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抽象思想超越了他的时代,难以被理解。幸而他1.5万封的通信和大量手稿得到保留。到了20世纪初,我们知道,在莱布尼茨的基础上,爱因斯坦创建了相对论。另外,莱布尼茨假设的在0和1这两种稳定状态之间来回转换的数据处理方式,让他如今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逻辑的先驱,以及,莱布尼茨所描述的“微知觉”在今天也可以用实验技术加以研究。
17世纪对于“时间”的重新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也缔造了一种全新的时间文化。时间,并不仅仅是实在的、可感知的,它也是形而上的,是流动不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