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坚守科普初心 开创崭新未来

    王 挺

    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阐释了科学普及的基础作用,也为做好新时期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守初心,聚焦提升科学素质,为人民谋取科学福利

    新中国科学普及发展历程,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卓识。从扫盲科普起步,新中国科普事业走过70年的辉煌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与城市劳动者一起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科普为提高劳动生产技能和国家建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数亿农民工进城成为产业工人,掌握新技能,融入城市生活,推动中国发展进入快车道。进入新世纪,《科学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相继实施,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为目标,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为发力方向,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科普工作合力,科普在中国大地扎根。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从2001年的1.44%提高到2018年的8.47%,为储备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大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坚强领导、各部门大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上下协同联动的科普工作格局,国家科普能力、科普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科普经费投入增长,科普人员数量稳增,结构持续优化。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带动公共科普服务全面覆盖。科研机构、大学竞相开放,丰富科普资源,小学增设科学课程,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科普科幻作品种类丰富多样,质量明显提高。科协组织成为科普主要社会力量,全国学会、省市县三级科协及农技协等基层组织上下联动的科普工作体制日益完善。互联网+科普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科普中国”打造成为国家科普品牌。

    与时俱进,把握科普发展趋势,推进科普工作转型

    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社会、人民对科普提出新要求。从扫盲科普发展而来的传统科学普及,其内涵外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拓展。

    新时代科学普及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教育普及和教育程度提升,科普重点从单纯重视科技知识传播普及,到更加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的弘扬普及,科学文化建设更加迫切。二是科普和教育交叉融合,动手实践成为科学教育热点,科普从非正式教育为主到向正式教育延伸拓展,更加重视促进科普与教育的融合创新。三是学科交叉融合,科普内容从主要促进自然科学的普及到促进自然科学内部融合进而向社会科学的拓展融通,更加重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普及。四是公众科普需求快速增长,科普产品成为家庭消费新宠,优质科普产品供给增加,催生科普产业发展。五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应用,融媒体、移动互联、VR、AR等新技术日新月异,改变传统科普方法渠道,科学普及的高度信息化、智慧化、精准化初现端倪。六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入,在生产、生活、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更加注重发挥科学普及的大众化与分众化、均衡化与精准化、经常化与及时化的综合作用。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和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目标,迫切需要科普事业适应人民和时代的需求,把握新时代科普发展新趋势新特征,推动科普事业从“知识补缺型”普及向“素质提升型”共享的转型升级。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开创中国科普事业崭新未来

    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人口众多,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目前公民科学素质普遍超过20%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新时代科普事业任重道远。

    创新科普理念与工作方式。加快战略转型,改进体制机制,构建科普工作大格局,建设科普发展生态,提升国家科普能力。鼓励社会化参与: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及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科普热情和社会责任,组织开展科普志愿服务,鼓励企业提供科普服务,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全社会共同发力;探索市场化运作: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科普文创融合,繁荣科普创作出版,发展科普产业,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转型升级;增强法制化保障:抓紧制订实施面向2035年的中长期科技计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修订《科普法》和地方有关科普工作条例,推进科普法制化、体系化、规范化;强化信息化支撑:优化升级信息支撑平台,在科学内容生产、传播体系构建上下功夫,打造科普中央厨房,构建科普辟谣平台和问答平台,促进智慧科普、精准科普和个性科普;深化国际化交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贺信精神,强化科普国际合作,成立相关国际组织,分享增强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打造全域科普体系,做实全领域行动,做细全地域覆盖,做精全媒体传播,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普活动真正惠及大众。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媒体等现代技术,打造智慧、精准、个性的科普服务生态。以党建促群建惠基层,着力推动科普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结合,向社区、农村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科普全民覆盖、终身赋能。

    激发青少年科学理想。深入推进学校科学教育,推动科普全面深度融入教育过程,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向往和热情。请科学家走进课堂,用科学家精神感召孩子,用科学思想启迪孩子,携优质科普资源补足科学教师数量不够、素质有待提高的短板。(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