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马高效引诱剂技术在浙江省农科院临浦基地进行了转化应用受访者供图 |
正值辣椒采收期,近日,在浙江省农科院临浦基地辣椒种植棚内,数十块黄蓝色的诱虫板被放置在田间,记者随机取下一块,发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体长不过2毫米的黄白色小虫……
“这种虫子就是蓟马,既喜食农作物汁液,又有传播病毒的危害,果蔬种植业广受其扰。别看这些诱虫板看似普通,其实暗藏玄机。”浙江绿神天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一峰解释道,诱虫板中间小孔隐藏了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浙江农科院植微所)与公司联合开发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天然引诱剂,可将蓟马的诱捕率提升50%以上。
起初估值200万的成果挂牌,到今年3月完成技术入股,由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首创的蓟马高效引诱剂技术,已达到了近2000万的市场估值。产品在国内多家有机种植基地、科研院所率先推广应用,已辐射数万亩,且仍在持续扩大。
不同于化学农药,昆虫引诱剂蕴含大市场
“我们面向果蔬种植户开展病虫害调查时发现,粉虱、蚜虫和蓟马的‘点击率’可以排到前3。”浙江农科院植微所所长吕要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其中蓟马种类多达数千种,我国就有500多种,在番茄、辣椒、茄子等果蔬中极为常见。
在以植物为食这点上,蓟马与其它作物害虫别无二致——农作物的叶片、花、果实均可果腹。受害作物极易出现叶片枯萎、病斑明显,果实色泽偏暗、失水干缩等直观反映,不仅卖相差,产量也会降低。
“常规的防控方式就是喷洒化学农药,但免不了会有农药残留。”吕要斌表示,自己携团队从2008年开始针对蓟马开展研究,希望开发一种绿色高效的引诱剂,把虫子引诱过来再集中消灭,这样可以大幅减少相关农药的使用量。
据了解,常见的昆虫引诱剂多为性引诱剂,即根据昆虫释放的性信息素进行人工合成,引诱异性昆虫予以捕杀,这一思路对防治蓟马却行不通。
“蓟马这类虫子没有性信息素,而且性信息素只对异性有吸引力,会有漏网之虫。”吕要斌表示,团队研究发现,蓟马雄虫会释放一种聚集信息素,对雄虫雌虫都有引诱力,便立即对该物质进行成分鉴定并开展人工合成。“2012年我们在实验室内明确了第一种蓟马的聚集信息素,此后沿着这个思路,西花蓟马、花蓟马、棕榈蓟马、豆大蓟马等4种常见蓟马的‘集结口令’也被先后破译。”
不同于起效快、种类繁多的化学农药,单就分布广泛的蓟马而言,市场上始终缺乏相对有效的生物农药。
“正是看中了这项技术的市场潜力,我们决定对它进行联合开发。”在李一峰看来,由此开发的引诱剂,无色无味对人体无害且效果显著,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不久前,浙江农科院植微所的实验团队在嘉兴八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农场,采用引诱剂与天敌防治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蓟马防治试点。“实验组一次农药都没打,作物长势和打农药的对照组一样,更有意义的是,这样的方法不会因农药影响作物品质。”吕要斌说。
注重产品迭代,不做一锤子买卖
今年5月,蓟马双性引诱剂便已开始量产。“结合诱虫板使用,通常3天时间,一张A4纸大小的诱虫板上就能布满蓟马。”李一峰表示,尽管效果甚佳,公司仍需要广泛的田间应用和大量的反馈,为产品进入市场充分磨合。
若将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过程比作马拉松,它在市场上的参赛时长,与研发团队和开发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共同奔跑密不可分。
“去年,该成果在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交挂牌申请时,我们就在想,是否可以通过这项交易,跟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吕要斌表示,产品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也需要进行持续深入的成果转化,当时想,不能做“一锤子买卖”。
吕要斌介绍道,以往浙江农科院的成果转化,多以拍卖的形式实现。“拍卖完就跟科研团队没有关系了,通过这种技术入股的方式达成转化,蓟马双性引诱剂技术还是浙江农科院的首个案例。”
就在蓟马双性引诱剂正式进入市场前,吕要斌团队已提前发现了产品的升级方向。
“除了蓟马,团队还研究其他蔬菜害虫的引诱剂,其中有一种叫小菜蛾。”吕要斌介绍说,小菜蛾的引诱剂研发是基于常规的性信息素,通常是一个款式全国通用。
然而,吕要斌团队逐渐发现,针对小菜蛾的同一款引诱剂,在不同地区对小菜蛾的诱捕效果波动非常大。
“我们研究后发现,杭州与北京的小菜蛾,两者释放的性信息素存在细微的差异。”吕要斌说,不同区域的小菜蛾,性信息素成分虽然一样,但具体的配比却不尽相同。团队以此按照华东、华北、西南、华南区域划分,对小菜蛾不同种群进行研究,对各自性信息素含量的具体比例进行确认后,开发出了区域性的引诱剂对症下药。
“就在去年,这项技术成果也和我们达成了合作。”李一峰说,公司今后对蓟马双性引诱剂的优化升级,也将按这一思路,尝试开展区域性的技术推广与应用。
做优团队品牌,开展立体式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植方式的改变、气候环境的变化,蓟马的危害以及防治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
“2003年,我国首次发现了从国外传进来的西花蓟马,它食性很杂,在北京、山东、云南、浙江等均有扩散。”吕要斌表示,西花蓟马的病毒传播效率高、繁殖能力强,间接也会加剧疾病传播。反之,研究蓟马虫害,对相关病毒防控也有裨益。
在吕要斌看来,科研团队需要有专属特色,从而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对某一学科领域的认知,技术成果也能得到更好的应用。
“今年7月,越南农科院植保所的专家团队来到杭州,得知我们研制了蓟马双性引诱剂,希望双方可以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吕要斌表示,近年来,得益于在蓟马防治方面的技术突破,研究团队已在海南就豆大蓟马进行试点防控、和山东农科院共同治理花生蓟马,四处奔波成为了团队成员的常态……“现在别人一提到我,就想到蓟马,我自己觉得很值得。”
就害虫防治工作而言,单个措施只是一道防线。
吕要斌表示,针对蓟马,除了双性引诱剂的开发,实验团队还在培育天敌昆虫防治技术和可以过滤天敌昆虫的诱虫板,现阶段已在做规模化试样,待到明年成熟之后,也将进行技术交易,与公司联合生产。
“吕教授团队的研发思路就是要开展立体式的绿色防控措施,设置引诱剂、天敌、诱虫板等多道防线进行综合治理。”李一峰表示,这与我们公司推动的害虫全程解决方案也完全吻合,吕要斌团队今后相应的成果转化,公司也会持续关注。
“绿色防控手段,既让作物品质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能降低。”吕要斌说,如今,生产种植应该加强综合考虑,人们都希望买到绿色产品,因此,需要重视绿色食品对幸福感的影响,而这样的科研及其成果转化是金钱难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