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
细分传播群体 才会多出科普“爆款”
眉间尺

    “某些科学真理是亘古永恒的,但传播形式却不能一成不变。如果不掌握新的传播手段,科学普及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更不用说产生‘爆款’了。”

    最近,有位“玩骨头的卢老师”在抖音上火了起来,收获了超过20万粉丝。尤其是卢老师用“黄焖鸡拼标本”的视频,点赞数量超过100万。再翻翻她的主页,鱼头泡饼、北京烤鸭等美食吃剩的小骨头,都被玩出了花样。

    时至今日,科普的重要性已毋庸多言,科普的形式创新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卢老师”这一无心插柳之举,成就了脑洞大开的科普“爆款”,带给人许多思考。

    当高冷的科学知识与时髦的传播形式结合在一起,往往会孕育出科普“爆款”。这是因为,时髦的传播形式不仅反映了一个时期人们信息接受的趣味偏好,还折射出社会心理。想当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能成为“爆款”,除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本身感人、文学家徐迟文笔高超之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某些科学真理是亘古永恒的,但传播形式却不能一成不变。“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如果不掌握新的传播手段,科学普及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更不用说产生“爆款”了。尤其在信息技术一日千里、迭代加速的今天,科普工作更是面临“言之不微,行而不远”的境地,如果不与“微时代”的各种传播平台相结合,不但无法抵达受众的心里,甚至可能陷入寸步难行的尴尬境地。

    深层次地看,传播形式的背后站立着不同的社会群体。一篇科普文章、一本科普图书或者一部纪录片包打天下、覆盖全社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短视频、微信、微博等不同的新媒体形态意味着群体细分,图书、报刊、影视、功能游戏等也各有自己的用户群。比如,抖音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被“黄焖鸡拼标本”圈粉并有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知识的也是这个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传播形式的迭代演化都不是简单的线性更替,而是呈现为主流与支流并存并进的状态。当我们为“黄焖鸡拼标本”在抖音上取得成功点赞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他受众群体的科普需求,特别是与互联网存在一定隔阂的不发达地区人群以及老年人群,更不能让他们因为信息获取渠道的“落伍”而在科普活动中“掉队”。

    其实,群体细分的重要性并不止于科普的手段。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学历层次、职业领域的人,希望了解的科学知识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对于科普而言,除了一般性的科学知识介绍、科学精神宣传之外,科普的内容也需要进行群体细分。对着幼儿园的孩子大谈老年病的防治,或者对着城市居民宣传农田水利知识,效果必然不会好。相反,从群体细分的角度,把科普的内容与形式、渠道对应起来,科普工作才更容易“适销对路”,让大家乐于接受和主动传播。因此,我们有必要呼唤“黄焖鸡拼标本”式的科普“爆款”来得更猛烈些,推动全社会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