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佳星
“慢性乙肝仍然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表示,在我国尚有近1000多万慢性乙肝病人还没有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近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以“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为狙击乙肝病毒这个人类“老敌手”,业内专家提出新思路、新进展、新成果,呼吁在此基础上指导临床,探寻功能性治愈乙肝的“新路径”。
针对1—6岁儿童进行慢性乙肝的治疗,过去往往认为孩子如果处于免疫耐受期(早期)时,不宜进行抗病毒治疗,这一临床指南其实是基于成人免疫情况形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介绍,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专门针对1—6岁儿童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研究发现,1—6岁儿童年龄越小抗病毒治愈几率越大,且治疗效果好于成人。
与会专家认为,这一细分人群的研究结果是基于真实世界的医学研究,针对既往抗病毒观念,提出了更科学的诊疗依据,可能改变当前儿童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南。为此,应该进一步加紧开展儿童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以便进一步明确治疗的优化方案。
除了细分人群的新进展,对战乙肝病毒还应从“药物杀毒”转为“多管齐下”。
“瞄准病毒发力的药用到现在,在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业界普遍认为效果欠佳、难以治愈。治疗思路应该发生一些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人类要战胜乙肝病毒,不仅要研发杀伤病毒的药物,还要从提高自身免疫系统抗乙肝病毒能力方面寻找新突破。
目前,乙肝患者在抗病毒用药上,以核苷类似物为主。闻玉梅介绍,核苷类似物的化学结构与天然核苷酸类似,可以让乙肝病毒误以为是合成原料,掺入乙肝病毒链中,药物会阻断病毒链的进一步延长,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除了乙肝病毒本身的危害,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功能损伤和免疫紊乱是导致肝脏炎症、纤维化和肝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治愈乙肝,要驱邪,还要扶正。”闻玉梅说,“‘驱邪’赶走病毒是第一步,随后要‘扶正’发动免疫系统,而最终恢复机体、达到功能性治愈还是要靠‘扶正’。”
因此,慢性乙肝的治疗只达到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DNA检测不到)是不够的,要达到持久的表面抗原的清除,这才是功能性治愈的目标。
“功能性治愈乙肝目前还不能单纯依靠某一种疗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王贵强说,新的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表面抗原抑制剂等治疗加上免疫治疗“三管齐下”,可使部分病人获得临床治愈。“三管齐下”的治疗分别针对3个不同层面,即先阻断病毒的DNA复制,随后消除病毒的表面抗原和控制病毒库,最后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最终达到治愈目的。
与会专家认为,要达到功能性治愈乙肝,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既涉及到临床诊治,又关系到病毒和免疫的基础研究,还关系到相关药物的研发,所以需要国内外临床专家和基础专家的共同努力,协同攻关;更需要国家对本领域研究经费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在临床实践上,转变治疗思路,清除乙肝病毒不再是单一目标,激活机体抗病毒免疫也应是临床治疗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