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对西海岸新区的印象,德国人狄沛用一个字形容:新。5年前,他看到的还是一片乡村风光;5年后,他所在的中德生态园已经成为产业集聚、生态环保的国际一流园区。
新区之“新”不仅仅体现在房子新,更体现在企业新,技术新。如今,西海岸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63家,是获批时4倍多;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2家,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在孵企业超过1500家、入驻创客突破5000人。新区之“新”还体现在改革和创新方面。5年来,秉承着“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的新区精神,西海岸新区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胶州湾畔的创新沃土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再到上市公司董事长,回想创业以来的经历,张新功感慨万千:“作为在这里诞生、成长并取得成功的企业,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西海岸新区是一片创新的沃土。”
凭借着独立自主的创新技术,张新功拿下了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一手创办的企业也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而这仅仅是诸多落户西海岸新区企业的一个缩影。
古人云,百谷草木丽乎土。西海岸新区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正是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给企业提供了养分十足的土壤。“新区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工作。”西海岸新区工信局局长谢龙目说。
5年来,西海岸新区着力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推动科技企业“小升规”“企成高”,扩充着科技企业成长梯队。
据统计,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63家,总量和增量已连续4年居青岛市第一。
此外,西海岸新区还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批“中字头”“国字号”重大项目。其中,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已经封顶,今年可实现试运行;中科院海洋所与中海辉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水下机器人ROV技术支持和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
一大批项目落地、本土企业快速成长,西海岸新区正在成为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生机勃勃的创新沃土。
“制造”变“智造” 产业向高端迈进
西海岸新区如今是青岛制造重镇,产业集聚度超过80%。如何由大变强,完成产业升级?发展高端产品及服务,从制造走向智造是新区人的选择。
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院内,一辆辆崭新的电动车往返趋驰,引人注目。这是该公司最新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我们将它定位为家庭第二辆车,满足城市代步、上下班及接送孩子的场景。”该公司新能源推广项目组相关负责人卫阳介绍。
从2017年起,青岛五菱斥巨资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车身焊接工序自动化率已达97%。
向高端化迈进的企业在新区并不罕见。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也在不断改良产品。“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50年时,碳排放要降低50%。”该公司总工程师张光伟介绍,“面对新的技术要求,我们将分阶段、分步骤,力争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品牌依赖于服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国船柴提出了针对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服务模式,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主机和系统进行健康状态管理,在故障发生前提前介入。“今年前4个月,我们服务合同额就完成了4千多万,我们的服务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张光伟说。
5年来,新区坚持集群化发展,按照“一业一策”定目标,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高端制造和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2018年,新区经济保持高速高质增长,地区生产总值3517亿元,总量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3亿元,税收占比83%;综合实力位居全省137个县市区首位。
六大中心齐头并进 打造“双招双引”新平台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青岛西海岸新区鲜明特色。51项区级重点改革落地生根,54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市试点……新区人凭借改革与创新的信念,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新区管统筹、功能区重发展、镇街强治理”的全新体制机制,被誉为“最顺管理体制”。
当前,西海岸新区正着力建设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工商中心、科创中心“六大中心”。
其中,科创中心位于灵山影视文化产业区。这里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累计实现产业投资2000亿元。
围绕争创全市“科技引领城建设”示范区,该中心聚焦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及产业培育,打造特色鲜明、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的国际一流科创中心。目前,正全力推进园区规划、项目引进等工作。
“今年,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具有新区特色的操作性强、准确度高、贴合度好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建设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澎湃动力。”谢龙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