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5日 星期二
打造土地管理利用的“金刚钻”
——写在第29个全国土地日之际
本报记者 操秀英

    今年的6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最关心的,依然是如何用科技创新来助力今年的主题——“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科技创新是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现实生产力。”郧文聚说。

    郧文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资源对经济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土地资源“查不清、用不好、整不细、管不住”的问题逐步显现,土地退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一背景下,土地科技创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平衡问题愈加突出。“土地科技创新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难以满足对土地的整体性、持续性、和谐性管护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赵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郧文聚则认为,我国在土地调查的精确程度、整治的精细手段、管控的智能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土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支撑国家粮食、经济和生态安全。

    例如,“十三五”期间,我国确定建设4亿—6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这需要大量生态型的土地整治材料、装备和监测监管技术支撑,但我国土地整治科技成果多数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以模仿创新为主。“颠覆性创新不够,没有自己的‘金刚钻’。”郧文聚说。

    “我最近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论述,总结起来,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面临五大难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难、稳定提升耕地质量难、遏制农田生态退化和污染难、提升耕地利用效率难、扩大农田规模化经营难,而要解决这些难题,亟须增强土地科技原始创新能力。”郧文聚说。

    正因此,土地科技创新近年来备受关注。自然资源部提出,争取用十年左右改变目前土地科技创新跟踪模仿的状况,迈入世界第一方阵。2017年,自然资源部下属的全国土地科技创新中心挂牌成立。

    去年,土地科学首次成为“香山科学会议”的议题。“源于中国国家需求的土地科技创新核心问题只能靠中国科学家自己来解决。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改变目前的跟踪模仿状况,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第S44次香山科学会议执行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曹卫星在会上呼吁科研工作者勇于担当,持续推进土地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该会议达成了“土地科学香山共识”,建议将土地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科技计划重点研究,加快创建国家级土地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土地学科建设。

    在郧文聚看来,土地科技创新要围绕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耕地资源安全、土地高效利用、土地生态安全等三大问题,按照“全产业链、全创新链”原则整体设计,系统提供维护土地资源安全的解决方案。

    曹卫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等参加上述香山会议的专家认为,土地科技创新需要顶层设计,要坚持将土地工程技术作为创新基本导向,要布局重大土地科技创新攻关,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同时,面向全球土地资源安全,选择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命题,设计并实施具有国际影响力、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土地大科学项目。

    “目前,‘建立土地科学理论’‘构建耕地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及‘创新土地资源安全与管控关键技术’已被列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我们也在推动将土地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科技计划重点研究。”郧文聚说,尽快打造自己的“金刚钻”,成为当代土地科技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