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9日 星期六
科学普及:老话题更需新理念
胡一峰

    这几年的两会,科普都成为热点话题之一。今年也是如此。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委员的提案是科学教育,另一位院士蔡荣根委员呼吁科学精神。出版行业的别必亮代表提出,应鼓励科学家出版科普读物。有中国“霸王花”之誉的雷敏委员则带来了提案《关于建立国防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议》。这一切都说明,科学普及在国家长远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却不能忽视漠视,必须开拓思路,才能常做常新。

    近年来,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并取得累累硕果,而且科技发展的成果日益为百姓享有。可以说,科技的每一点进步,都在转变为人们的发展获得感。而当科技成果触手可及,科技进展举目可见,自然会激发人们亲近科学、了解科技的愿望,也就为科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抓住这一契机,改进创新科普工作的整体格局和生态,当然需要从科普人才、机制、资源等多方面入手,但个人以为,首先需要做的是建立分众化的科普理念。现代文化以多元、自主为基本特征。新媒体的崛起,又让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更加自主。而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着细分,专业性在不断加强。因此,在科学求知的领域内,每一种“口味”或“偏好”都应受到充分肯定,每一种学习科学的需求都应有获得满足的可能。这就要求发挥不同领域的科学专业人士的力量,烹制一桌丰富的“满汉全席”,从科普内容信息到传播渠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值得强调的是,不论科普分众化程度有多高,对科学精神的传播都应贯穿始终,覆盖全局。唯此,才能抓住科普之真谛所在。

    同时,还应建构交互式的科普方式。当今时代,一切与思想、文化相关的话题,都必须结合互联网这一因素来考量。科普属于文化的范畴,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打破单一、被动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虚拟技术与网络平台,整合全网科普资源,营造互动式、沉浸式的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受众主动性和参与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搭便车、蹭热点应成为提高科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科普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来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和时有“爆款”的科幻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科幻和科普可谓一母同胞,有共性也有差异,都是科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毋庸讳言,与这些年科幻的火爆相比,科普显得有些温吞。但是,二者之间并非竞争关系,科幻的热度完全可以为科普所用。在这方面,前几年广受好评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一书已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今年春节期间,科幻片《流浪地球》掀起了观影热潮,又把持续升温的科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对于一般人而言,看到一篇介绍“天文学”的文章,或许不会引起注意,但如果是“流浪地球里的天文学”,传播效果可能就会大大改观。在科幻强劲的发展势头下,预计还会冒出更多可为科普所用的热点。反过来,科普是科学文化金字塔的塔基,它的繁荣显然又能提高受众的科学品位,从而助力科幻的长足发展,共同为全民科学精神大厦添砖加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