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飚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海特集团董事长 |
代表委员谈感受
“在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未来我们企业要做的就是,提振信心、披荆斩棘、继续前行。”尽管时隔数月,谈及去年11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的经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仍记忆犹新。
“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需要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创新工作。”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李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谈及如何解决科技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他尤其强调要补齐民营科技企业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短板”。
李飚如此强调企业科研投入问题,是因为他在这方面有切身体会。
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海特集团,成立于1991年,目前已构建了航空研发与制造、飞机大修与客改货、航空培训、航空租赁、微电子五大业务板块,且各有亮点。
2016年,由海特集团旗下子公司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海特高新控股组建的成都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威华芯)正式宣布,我国首条6寸砷化镓芯片商用生产线已打通。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大规模商用砷化镓芯片的生产能力,突破了国外在高端射频芯片领域的技术封锁。
据了解,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氮化镓芯片被称为微电子产业的“明珠”,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是实现高频率、高效率及大数据传输等功能的射频核心芯片。上述技术突破,也标志着我国进一步掌握了未来5G产业的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买不到、等不来,要立足自主研发,面对数以亿计的基础科研投入,我们必须要‘勒紧裤腰带’。”回忆海特集团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攻关的历程,李飚说,民营企业自筹资金进行基础科研的风险极大,而民间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基础科研投入行为长期存在不理解。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但基础科研需要的投入周期极长、投资风险极大,在融资方面具有先天劣势。”李飚说。
那么,该如何“补齐”科技民企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短板”?
在李飚看来,首先是要将民营企业的科研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基础科研的整体布局;其次要加强民营基础科研的政策性金融投入。“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逐步深入,一方面国有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大量‘国字号’基础科研布局日渐成型;另一方面,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基础科研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他说。
那么,未来民企的基础科研力量,能否纳入国家基础科研布局,与“国字号”享受同等资金及政策上的支持?
“基础创新的意义重大,对国家的贡献没有公私之分,国家对基础科研的资金支持也应当进行通盘考虑。”李飚说。
而在加强民企基础科研的政策性金融投入方面,李飚说,在参与社会融资时,民企基础科研项目“短板重重”。仅以投入周期为例,在芯片领域没有数十年的科研积累和投入,难以见到“真金白银”。单凭社会资本力量往往难以长期维持,而一旦发生抽贷则意味着前功尽弃。“那么,能否参照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领域设立的政策性资金、政策性银行等项目,在民营基础科研领域同样设立政策性、低成本、大额度、长效性的扶持资金,通过限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研究领域的方式,提升国家基础研究能力,帮助企业规避基础研究风险。”他说。
“现在从中央到省、市、地方都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给我们企业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我们坚定了发展信心。”李飚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其作用也日益凸显,民营企业家投身基础科研领域的信心和决心也将更加坚定。海特集团将继续坚持科研报国信念,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