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8日 星期四
三个维度一个核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三

本报记者 叶 青 龙跃梅

    “公司4年的发展变化都与大湾区的建设息息相关,我们走出了一条香港起步,深圳成长,面向全球的湾区科技协同新路径。”商汤科技香港公司(以下简称商汤)总经理尚海龙感慨道。目前公司在大湾区已经实现了技术落地,覆盖从智慧城市到手机、机器人等18个行业。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展内容之一,而商汤无疑是个代表。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教授认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吸引力强,有利于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大湾区创新要素集聚

    手机可刷脸解锁,到肯德基消费可刷脸支付,为我们带来便利生活的3D传感技术出自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比中光)之手。这是亚洲首家、全球第四家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的厂商。

    “技术发展离不开大湾区区位、经济实力、创新要素、国际化水平等优势。”奥比中光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源浩表示。

    在大湾区,有2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约4万家国家级高企;除了传统制造业外,特色科技产业突出,已形成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等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工业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纲要》提出,大湾区要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海洋经济。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方面是指广东本身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港澳的专业服务驱动广东先进制造业升级。”张光南认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彼此间应共同互补谋发展。“港澳能获得更大的国内市场,内地产业则能享受到港澳国际化的市场,引领产业和企业走出去。”他说。

    发展海洋经济也是大湾区未来着力的重点。张光南说:“大湾区中的‘湾’代表的是海洋经济、产业升级。”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基础

    “大湾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重中之重。”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说。

    纵观大湾区内的制造业布局,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为核心的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雄厚;在珠江西岸,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两者构成了大湾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雄厚“家底”。此两者如何发展出现在优化制造业布局的章节中,同时,还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制造”名噪一时,其所生产的电子、玩具、钟表等产品风靡全球。工业产值最高峰时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的30%,近一半就业人口从事制造业。

    改革开放过程中,香港的纺织业等工业产业逐渐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模式。伴随工业化转移,香港制造业日渐式微。

    为扭转以服务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近年香港提出“再工业化”之路。“香港的‘再工业化’是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进一步提升。”张光南说,香港“再工业化”不可能再走以前的工业化老路,而是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发挥其在高端研发、工业设计、金融资本、国际化贸易环境等优势,依托大湾区厚实的制造基础,与内地产业互为补充,实现产业升级。

    促进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接

    去年9月,科技部宣布依托商汤集团建设“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商汤在香港起步,因为香港具有对接国际以及科研人才聚集的优势,而在大湾区城市的技术落地,则离不开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政策环境支持。”尚海龙表示。

    在张光南看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应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

    “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他表示,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式包括三个维度:通过港澳的专业服务推动广东制造升级;港澳和内地的专业服务互补发展;港澳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填补内地产业空白,最终通过服务业来支持制造业的升级。(科技日报广州2月2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