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基础研究
王祝华 本报记者 江东洲 刘 昊
“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下,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把可能成为人类未来食物能量和工业原料重要来源之一的木薯基础研究,推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为国家培养了相关领域领军人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基础前沿项目“热带作物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首席科学家王文泉说。
木薯研究只是海南省特色基础研究工作成果之一。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科研机构、院校为依托,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不断夯实科研基础,着力推动深海、南繁、航天等领域技术创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海南省正在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科研之路。
基础研究有所为有所不为
“与内陆大省比,海南省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科研规模。因此,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无法面面俱到,只有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海南大学科研处处长郭强说,海南大学以特色化促进协同创新,紧紧抓住国家在海南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海南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研究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基础良好的研究格局。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廖子荣说:“通过与海南大学、海南省农科院、三亚市南繁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热带经济作物、南繁种业、热带粮食作物、热带冬季瓜菜、热带饲料作物与畜牧和热带海洋生物等六大创新领域为重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科技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海南省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成果丰硕。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从2011年的25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000万元,年均增幅达157%。海南省2018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项,比2017年增加13项,首次突破200项。特别是2018年,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唐朝荣研究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这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获得的首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实现了海南省国家杰出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从2018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布来看,目前海南省的工程与材料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医学科学等学科后来居上,学科领域逐步扩大。海南省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也不断取得进展,成立了首家采取“一事一议”机制的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史贻云表示,基于历史的积淀,海南在热带作物、热带植物、热带医学等特色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中青年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基础研究需要时间和科研人员不断地积累,在一个好的平台上,才能做得更好。
作为海南第一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海南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唐朝荣谈及研究环境时认为,应在经费管理不够灵活、检查和考核过于频繁、缺乏试错机制等方面提升和改善基础研究环境。
2018年8月1日,《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正式施行,《办法》中科学技术奖类别增设了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进一步彰显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对促进海南省科技进步的贡献。
2018年2月,海南省科技厅发布《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将青年基金项目作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种子基金”,35岁以下(女性40岁以下)科技人员申报设置最低限额,最大限度地保障青年科技人员的申报比例,青年基金正逐渐成为海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品牌。
目前,海南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员数量不断增长,中青年科技人员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2018年立项的350个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负责人年龄在39岁以下人员占了67%。
海南省科技厅创新发展处调研员蒙巍说:“海南省科技厅对海南省基金项目的申请资格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促进了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以海南省特色的热带作物资源、热带微生物等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开展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实验室已初步建立了具有热带特色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体系和技术平台。”郭强介绍,2016年获批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牧场、海洋药物、海洋生物繁育、海水提铀、可燃冰合成等领域均有突破。
根据规划,当前海南将聚焦在全国未来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重点围绕“陆海空”,着力推动在南繁、深海、航天等比较优势明显的技术领域加强创新,前瞻谋划全省基础科学研究布局,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2019年,海南将继续放宽省自然基金申报条件;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放管服’改革。”史贻云说,海南将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与应用基础研究对接的融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