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基础研究
柯怀鸿 本报记者 谢开飞
近期,福建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捷报频传: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敲开了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福建农林大学明瑞光团队破译甘蔗野生种“割手密”基因组。
之前,华侨大学魏展画团队制备出全球领先的高量子转换效率的LED器件;福州大学杨黄浩教授联合主持的X射线技术研究发现了一类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双双登上《自然》杂志、皆为学校历史性突破……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近年来,福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打造海峡联合基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汇聚诺奖得主、外籍院士等顶尖研发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关,不断激活源头创新活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福建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说。
成立全国唯一的海峡联合基金
研制的世界首支戊肝疫苗上市成为我国疫苗领域原始创新的一个里程碑;研制的国内首支宫颈癌疫苗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并申报上市……多年来,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瞄准源头创新持续攻关,率先在类病毒颗粒(VLP)疫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构建了贯穿疫苗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临床试验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较完整创新链条。
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实现突破、落地转化,也得益于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的“一臂之力”——依托海峡联合基金项目,该团队携手台湾大学进行跨地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创新局面。
作为科技资源小省,福建面临着前沿学科融合和重大领域创新资源集成度不够高等“痛点”,而基础性研究工作和成果又具有国际化倾向,如何突破?2012年,福建创新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机制,由省政府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全国唯一的“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双方每年各投入经费2500万元,共5000万元。
据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林伯德介绍,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一国家级平台,海峡联合基金把福建及台湾的基础研究纳入国家整体框架,吸引和聚集全国乃至海峡两岸一批层次高、研究基础好、学术水平高的科研力量,围绕海峡两岸共同关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有力推动了海峡两岸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如今,该基金已立项资助125项,资助经费3.2亿元,吸引来自台湾大学、台湾工研院等100多位台湾科研人员参与研究。如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团队携手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研发了微生物功能菌肥,构建了太子参连作障碍防控技术体系,已示范推广2.9万亩;福建医科大学卢坤平教授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国立阳明大学合作,联合开展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1在肝癌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建设全国最多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举世瞩目的杭州G20峰会上,一项名为纳米光催化的技术在重点环境改造工程中大显身手——不仅具备长久的自净功能,还可以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效消除室内空气污染、保障峰会顺利举办。
在经历了煤烟型污染和化学污染后,人类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
而光催化被誉为“当今世界最理想的净化技术”,即让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纳米光催化剂上,使受污染的水和空气中有毒有害的PM2.5、甲醛、苯等有机物,迅速氧化分解为无毒无味的二氧化碳和水,具有较好的杀菌、除臭、防霉、净化空气等功能。
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出自福州大学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福建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平台瞄准光催化技术实际应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不仅诞生了世界领先的光催化防污闪高压绝缘子技术等一批原创性创新成果,还集聚和培养了由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的科技部“光催化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引领我国光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福州大学化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处于顶端,扮演着‘奠基者’的重要角色。”福建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陈虔说,2013年起,福建紧紧抓住国家推动省部共建工作的重大机遇,深入挖掘和整合全省优势学科资源,与科技部陆续共建了3家具有区域特色应用基础研究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大大激活区域科技创新活力。
此外,福建还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卫生行业等联合资助项目,首次将社会资金引入参与基础研究;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创建标准,建设若干个研发前沿、学科融通、综合集成的省实验室,致力于实现相关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增强全省战略性科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