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曾研发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推进港口装卸机械化,被誉为“抓斗大王”。40年来带领团队技术创新,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巴黎、日内瓦等国际发明展金奖36项,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我是一名科研战线上的“草根”,一名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非常有幸参加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活动,亲耳聆听了习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报告,并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的荣誉称号。如此崇高的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应属于全国千千万万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员。
改革开放40年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好机遇,搭建了建功立业的大舞台,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是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而成长的。40年来,我历经了机修工人、技革员、工程师、码头公司经理、集团技术副总裁、技术中心主任、市政府参事,华东师范大学物流研究院院长等众多工作岗位,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开展了130多项技术创新,其中3项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获得日内瓦、巴黎、匹兹堡等国际发明展览会的金奖。获得了何梁何利技术创新奖、世界工程组织阿西布优秀工程奖等,我走过的路,是一条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普通职工命运变迁的路。
改革开放初期,我在上海南浦港务公司机修车间做修理工,看到钢丝绳磨损严重,革新了“变截面起升卷筒”。日本钢丝绳专家来港区作技术交流,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在日本可以申请专利。说到“专利”这个词,当时在中国还是件新鲜事,更没有想到我这个普通机修工后来竟被授权了50多项中国和美国专利。是改革开放,让我们有机会与国际同行在创新中同场竞技。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给我带来了学习的机会,学成回来后当上了技术员。码头的安全问题逼着我开始研究抓斗。恰逢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鼓励我走上了科技攻关之路。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码头上发明了木材抓斗、生铁抓斗、废钢抓斗,使得港口装卸从人力化逐步迈向了机械化,期间,三次荣获国家发明奖。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中的国企遇到了瓶颈。上级让我改行,到龙吴港务公司去当经理。我从技术创新走向了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在1996年12月15日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去年,我国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9218万标箱。
跨入新世纪,港口迈开了由机械化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变革的步伐。组织上调我到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担任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的副总裁、技术中心主任。2003年,我提出创意并参与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研制了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散货卸船机、装船机和我国首台全自动散货斗轮堆取料机。领衔制定ISO 18186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这是我国在物流、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专家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
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革开放勇往直前,要摈弃存在于思想中的“船靠码头车到站”“小富即安,过太平日子”“胆小谨慎、怕惹事”等观念,要以“凤凰涅槃”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卧薪尝胆”的毅力,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勇立潮头,站在伟大事业的前列,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