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席酉民:从体制内走出 当了“一栋楼大学”的校长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见证

    约访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的“画风”和其他大学校长很是不同。宣传部工作人员连采访提纲都没要,领着记者推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校长,您接下来有个采访。

    席酉民还在准备着第二天开会用的报告,他看起来对这种拜访习以为常:好,稍等一下。

    谈中外合作办学,谈学校发展历程,席酉民实在太熟。他十年前从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位置上离开,到西浦开疆拓土。

    他见证了中外合办大学的发展历程,也试图在西浦打造未来教育的范本。

    去西浦,“我从来都没纠结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也逐渐活跃。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西浦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办。当时,利物浦大学想搞国际化,西安交通大学希望借助苏州的地理条件来一场国际化教育探索,而苏州也想以教育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三方一拍即合。

    但当时,谁也说不清楚究竟要办一所怎样的大学。“只说要在中国办一所国际化高校,但当时对何为‘国际化’,理解也并不深刻。”那时,席酉民是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西浦从筹建开始,他就深度参与。

    2006年,西浦拿到办学许可。当年,西浦计划招生238人,实际录取163人。

    两年后的2008年,席酉民选择了拥抱改变——他从西安奔赴苏州,当起了西浦的执行校长。

    “我一点都不纠结。”多年来,关于后不后悔之类的问题,席酉民回答过多次。“当时确实很多人看不懂我的决定,不明白我为什么好端端的,要去做一个前途未卜的‘一栋楼大学’校长。”这话不夸张,刚起步的西浦,确实就只有一栋楼。

    席酉民有自己的考量。

    学校虽小,但它是个国际舞台,能融入到国际体系,能整合全球资源。“可能时间再往回退三十年,我不会做这个选择。但这是教育变革的时代。时代需要重塑大学,也给了我们办好大学的机会。”席酉民希望,这所新的学校,能和全球最好的大学一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在变革的时代中寻求教育的答案。

    中外合作办学,是手段,不是目的

    到2018年,西交利物浦大学走出了9届毕业生,培养了全日制大陆本科毕业生11000余人。它的南校区已正式启用,新校区也在规划建设中。

    作为一所中外合办大学,西浦到底特殊在哪?

    席酉民觉得,最明显的不同,是对育人的态度。“体制内的一些大学,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某些指标上,因为在这些指标上的表现会影响学校所能获得的资源。但我们不一样。”从一开始,西浦就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就告诉家长和学生,大学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地方。

    席酉民将西浦的发展阶段划分为1.0、2.0和3.0。“我们整合美国教育的灵活性、英国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和中国教育重基础的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国际化教育体系,这算是大学的1.0版本。”而接下来,将开启2.0版本,思考和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能站在机器人肩膀上引领未来新行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教育方案。

    席酉民认为,进行融合式教育,让大学和社会、大学和企业高度融合,提供国际化的行业精英教育。

    “我们会有新的大学概念、新的教育模式。我们的教育理念,至少能领先世界十年。” 他还在思考大学的3.0——到时候,大学就是一个品牌,一套理念,一个全球知识和资源网络。一批布局在全球不同地域开放式的学习、创新和创业卓越中心。

    如果从2003年算起,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走过了15年。席酉民说,也到了该总结和梳理的时候。“不是说把学校办好就完成任务,我们还要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的发展。中外合办大学是手段,不是目标。”席酉民说,如果中外合办大学只是学习中国,或者复制外国,“哪来的价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