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谭
微博读书前不久发起了“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却不觉间掀起了一场所谓的“第一届华语作家跨栏大赛”。
按理说,读者给作家投票不会像饭圈粉丝那样狂热,谁知沈氏夫夫(一对“耽美写手”)的粉丝搞了打榜组进了前几,于是其他作家的粉丝不干了,开始你追我赶。就这样,“双沈”的投票数据成了作家们要跨的“栏”,而作家江南、唐家三少、郑渊洁、马伯庸、莫言、李银河等纷纷被裹挟入局。
看到这样令人费解的混搭阵容,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沈氏夫夫?何许人也?有人在观赏完其作品后表示,后悔自己骂了郭敬明那么多年。的确,有了对比,才显得一些曾经被质疑的作品还挺有内涵的。尽管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存在即合理,“双沈”有市场、有粉丝,旁人管不着,但把饭圈的打榜风气带到作家圈,就有点恶劣。
粉丝应援文化发源于日韩,发展至今已有成熟的运行机制,粉丝集资、打投组刷票都是惯常操作。旁观者或许不理解,却不妨碍粉丝经济有着完美的商业逻辑——广告商、影视投资看重粉丝实力背后的购买力,粉丝通过努力可以让爱豆获得更多商业资源,刷出好成绩后有的经纪团队还会给粉丝群体福利回馈,如是粉丝、艺人团队、广告商、文化产品投资方都能从中获得收益。在这种氛围下,一旦粉丝不作为,就会任由别人家的粉丝把自己爱豆挤下去。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很多普通粉不得不成为“数据粉”。
当然,大家都明白,微博投出的榜单未必说明什么。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耽美写手和诺奖作家之间根本就没有对话基础,年末盘点季,权当一乐。然而,微博背靠粉丝经济,办的投票活动天然难逃粉丝打榜。现在,不仅为偶像花钱的快乐心理被商业收编利用,一并收割的还有不同阵营的粉丝互相瞧不上的斗狠心理,甚至还包括吃瓜群众的围观捣乱心理。
眼看“赛事”还在进行中,搁笔之际,也爬上微博给屈居沈氏之后的郑渊洁投了20票。郑渊洁伴我度过美好童年,虽然我算不得粉丝,却看不惯“数据粉”们在作家圈作妖,自知蚍蜉撼树,也要给他们添点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