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吉林省的大田收割已基本结束,温度降到了10摄氏度以下,广袤的黑土地即将进入“休眠期”。而曾经一入冬就无地可种、无事可做的农民们,最近“转行”忙活起了自家的大棚,从“冬闲”变成了“冬忙”。
位于公主岭市怀德镇的三里堡村,因为人多地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几年,村里利用离怀德镇和长春市较近的地域优势,发展起了棚膜经济。走进张木英的蔬菜大棚,一棵棵黄瓜秧苗长势喜人,再有20天左右就能上市。仔细看,这黄瓜嫁接在南瓜根上,秧能长到5米多高,结出的绿色瓜瓤,吃起来又甜又脆,再仔细一问,经济效益还挺高。“光这一个大棚,我闭着眼睛都能轻轻松松挣个一万块钱。”张木英说。
在三里堡村,现在已经盖起了946栋大棚、119栋温室,846名农民从事棚膜生产,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左右。
这几年,吉林的棚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主要包括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砖+苯板式日光温室、土堆式日光温室和简易日光温室。这四种日光温室可以实现全年生产,而各地也是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目标都是奔着“一亩园十亩田”的高收益。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吉林省委、省政府把棚膜经济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17年,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棚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先后实施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蔬菜产业提升工程,省级扶持资金额度相当于过去9年投入的总和,新建棚室31.8万亩,总规模达到146万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6元。据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园艺处处长吕子臣介绍,今年,吉林省棚室总规模将累计达到175万亩,同比增长23%,冬季能生产的日光温室将达到15万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