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下雨天走路,“啪叽”一声踩进水洼子;还有些地砖不牢,像蛤蜊一样喷水,湿透了袜子和鞋。
吉林省长春市东郊的一块新城区,不再有这种困扰。10月10日,长春从早到晚下了一天雨,但在英俊镇的英凯大街上,人行道没有积水——半个水星子也没有。“等下完雨,你穿布鞋在这儿走,鞋底也不会湿。”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刘红说。
科技日报记者在雨后的路面上一按,手上只有湿气,没有沾水。有人拿来一桶10升的水,咕嘟嘟倒掉,水一下地就没了踪迹。
长春市英俊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是东北第一片“海绵街区”。
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不到20年,近年在中国很受重视。传统市政工程的排水设计是让水快快流走,越通畅越好。但中国一半以上城市缺水,夏季又暴雨内涝。这让人们反思,城市基建是否应该重视蓄水?
科技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能透水的路面叫“大孔豆石”。预制好的豆石混凝土,像一块萨其马,半实半空。“豆石”就是水泥颗粒,只不过孔隙结构适合渗水。地砖则用特殊的砂混凝土材料。豆石混凝土的下方是“中粗砂垫层”,它可以蓄水。
沿线1.5米宽的绿化带,比车道和人行道都低几十公分,也可以蓄水;但雨水不直接流进绿化带。马路牙子隔一段有溢流口,水汇集流到口外的小方池,池底是透水红砖;如雨流过大,会溢出小方池,到鹅卵石水道;水再大才漫进绿化带——尽量将水渗入蓄水层。
等到晴天,绿化带的灌木和草皮可利用潴留的雨水,无须多浇。多孔的路面也会蒸腾水分,避免被阳光晒得太烫,缓解“热岛效应”。
海绵发挥作用,离不开传统下水管网的完善。“灰色”和“绿色”结合成理想的排水系统。“海绵”的下层埋了塑胶管,它就像静脉血管。如蓄水层的水太多,就会沿着管子流进排水网络。
海绵街道在全国都有试点,在东北则是首例。因为冬天地下水冻结,春天化冻,一冻一融就会变形——路面可能突起、裂缝。为此,中铁一局二公司采取很多特殊工艺,如人行道每6米设置变形缝,管道深埋避开冻土层等等。此处使用的透水混凝土,在-20℃可以冻融循环50次,也就是50年不坏。
中铁一局的工人说,去年雨季,项目附近一个村子曾积水1米深,动用了20台水泵排涝。这样的涝灾将成为历史。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出:70%的降雨应在城市内就地消纳、利用。预计到2020年全国至少20%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标准;2030年更提高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