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7日 星期四
学校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再塑造环节”带毕业生越过这道坎
本报记者 李 艳

第二看台

    600万、700万、800万!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连续三年实现百万级递增,但另一个方面,用人单位却普遍反映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进行再塑造是通行的惯例。尤其是美国、德国、日本的企业,他们对大学毕业生都要进行一年以上的培训。但是在我国缺乏这个再塑造的环节。”在日前召开的亚洲教育论坛上,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贵州大学原校长郑强的演讲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议论。

    他表示,由于缺乏对大学生再教育、再培训的动力和决心,企业和社会都认为,高校就应该向社会输送完美的人才。所以要求大学给社会、企业定制人才——你要“扳手”,大学就给你生产“扳手”;你要“螺丝刀”,就给你来一把“螺丝刀”。这从表面上看,企业只要录取了这样的高校毕业生就好用。但是,这样的“产品”不是高水平的“产品”,并且你拿到的这个“产品”不可能再塑造、再使用的。

    对此,新华三大学校长李涛表示,由于技术迭代的速度太快,传统的大学教学远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仅仅大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过程就需要近一年的时间,等到大学课程学完了,新一代技术早就覆盖了课本上的内容,以至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各大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之后,都要进行一个再塑造的过程。

    李涛告诉记者,响应国家的产教融合的号召,新华三大学今年把产业上的优势、对行业的理解,以及技术的迭代速度陆续输出给一些院校,展开了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所以,新华三大学从最早的对内教育,后续到了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赋能;现在跨越产业链,又对学历教育开始赋能,走过了一段成功的路程。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的500强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尤其是数字经济的到来,仅靠高校培养的这些专业人才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管理的需求和职业技能提升的需求。

    “作为国内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新华三发现国内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职业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的空白。”李涛说。

    仅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未来3年,我国将上马26条半导体芯片产品生产线。到2020年,我国半导体行业至少需要70万相关人才,缺口40万。目前教育部批准的26所设置微电子专业的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

    李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每年从高等院校、985、211毕业大量学生,他们上岗前的职业教育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在做职业培训的时候,会把职业精神、价值取向、考核等东西灌输给学生。给他们培训过程当中,我发现他们来的时候的精气神跟走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他说。

    新华三大学针对好的教育技术,结合自己的产业实践,目前推出了独到的、有特色的、创新的教育模式。将这些技能拆分成各个项目包,把各个知识点以及职业精神教育融汇到学生个人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习提高过程中。

    专家表示,新华三大学的这种探索,有效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再塑造环节”,将对未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提供很好的借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