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启迪科技园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受访者供图 |
对于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来说,剑桥启迪科技园的更大意义在于,启迪多年探索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立体三螺旋理论再次被认可和证明。
启迪控股的全球创新网络近日增加了一个重要节点——由启迪科服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合作建设的剑桥启迪科技园举行开幕仪式,位于科技园内的生命科技创新中心也于当天封顶。
剑桥启迪科技园是中英顶级科技园的首次合作,也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立472年以来首次与其他机构合作建设科技园。科技园总投资达2亿英镑(1英磅约合8.94元人民币),将为中英科技企业的跨国交流合作提供便捷渠道,为两国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提供新方案。
对于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来说,剑桥启迪科技园的更大意义在于,启迪多年探索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立体三螺旋理论再次被认可和证明。
为剑桥科技园注入新活力
“剑桥获得过89项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奖项80个,剑桥科技园是欧洲第一个科技园。”王济武说,但是,真正置身其中所感受的震撼远不是这些数字可以表达的。
确如王济武所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剑桥科技园区平均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6%,大大高出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形成了著名的“剑桥现象”。
这种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有赖于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剑桥大学就成立沃夫森产业联络办公室,协调和服务学校各院系、研究人员建立同产业界的合作,提供从技术咨询、市场分析、牵线搭桥到代拟具体的合同条款等全方位服务,从而催生了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企业的诞生。
“剑桥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但创新需要产业来赋予其商业价值,这就需要在产业和学术界之间搭建‘桥梁’。同时,我们鼓励研究人员创业、鼓励创业文化,学校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对创业进行支持。”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格雷格·温特表示,如今已有超过100家初创企业聚集在剑桥科技园,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如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是许多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英两国共建科技园,恰恰为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案。
2016年,当王济武来到剑桥,看到与他同龄的剑桥科技园的建筑群时感慨万千。“那些建于1971年的楼有种沧桑和历史感。我当时问陪同参观的三一学院的董事,是否有翻修科技园的计划,他们说有。”
王济武提出了合作的想法。“我表达了对剑桥科技园的敬意,阐述了我对第三代科技园建设的看法,即当今的科技园不能再孤立运行,而是要在集群式创新基础上实现成果转化,融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中。”王济武说。
拥有全球最大单体科技园及数量最多的科技园集群的启迪控股此时已名声在外。三一学院方面表示,会慎重考虑来自启迪的合作邀约。王济武说,他理解全球知名的老牌科技园在对外合作方面的谨慎和考量。最终,双方在2017年完成合作谈判。启迪投资购买剑桥科技园近一半的面积进行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
实践中形成立体三螺旋模型
生命科技是剑桥启迪科技园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与科技园建设配套,我们成立了剑桥启迪产业基金,专注于生物科技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王济武说。
这也是启迪多年以创新为基点,以产业为抓手,提炼出的“园区+产业+金融、技术+资本+产业、政府+企业+大学”立体三螺旋模型的又一实践。
“早期的科技园都建在知名大学或院所周边,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王济武说,总结这些经验和作法,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等在生物学三螺旋概念基础上提出“政府—产业—大学”创新三螺旋模型。“美国各州都有科技园或孵化器,典型模式是州政府、大学、企业3个股东合作来进行成果转化和创新活动。”
启迪控股将这一模式立体化,在主体层面,形成政府+企业+大学三螺旋;在载体层面,形成园区+产业+金融三螺旋;在要素层面,形成技术+资本+产业三螺旋。
在政府+企业+大学三螺旋中,启迪寻求探索了更自发、高效的三螺旋动力。启迪与云南大学合作共建云大启迪K栈众创空间,深入整合云南大学和启迪的优质资源以及成果转化经验。而且,由云南大学、启迪控股、省科技厅、云南能投集团共同发起的云南云科启迪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也最大程度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从最早建设清华科技园开始,启迪2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搭建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园区+产业+金融三螺旋,推动构建当地具有启迪特色的创新创业以及成果转化生态环境。
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动机
如果说政府+企业+大学为创新活动指明了大方向,园区+产业+金融是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层面的布局,那么技术+资本+产业则是执行层面的具体战术。启迪希望把他们多年探索得到的经验成果,带到剑桥启迪科技园,让启迪的成果转化经验和“剑桥现象”碰出新的火花。
“很多人经常抱怨,我这么好的技术怎么就推广不了?那是因为,再好的技术都是单点突破,往往不能解决一个产业的实际问题。只有将多个技术集成起来形成解决方案,才能让技术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王济武说,这正是启迪技术+资本+产业希望达到的效果。
他以锂电池技术为例。“三元锂电池是目前的研发方向,但上一代电池企业出于技术或利益因素很可能不愿接受新技术。启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左手投资新兴科技,右手投资传统产业,用资本将这两者连接起来。”王济武说。
按照这一模式,启迪与多家银行合作成立了200亿元的煤清洁燃烧产业基金,同时在陕西收购多家热电厂,将煤清洁燃烧、余热利用等技术应用到热电厂的升级改造中。“我们测算了一下,这笔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28%,银行可以获得近8%的收益,而且还帮陕西富平做了扶贫工作,最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实现了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在王济武看来,科技成果转化是有规律的,而启迪摸索出的立体三螺旋模式正契合了这一规律,也正因此,启迪得以发展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动机并在全球迅速裂变。目前,启迪拥有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创新基地,其管理资产也在6年间从40亿元增长到2500亿元。
“70%以上的资产来自科技企业。”王济武自豪地表示,“启迪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苗圃,从全球遴选高新技术的种子,通过三螺旋模式让其发展壮大,最终实现成果的应用落地,推进产业发展。”
如今已是肝脏检测高端医疗设备行业翘楚的无锡海斯凯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正是启迪一手培育出来的“好苗子”。“我们还在清华读博士的时候就与启迪的一些学长认识,创业后顺理成章入驻清华科技园。”该公司负责人孙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早期创业者的管理课程、房租场地扶持,到此后的资本对接,再到后来的资源优势、产业对接,启迪给的服务贯穿了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相关链接
剑桥科技园: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的热土
英国剑桥科技园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剑桥郡,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剑桥现象”。
“剑桥现象”不是一个短促的历史过程。20世纪60年代,英国威尔逊工党政府提出了改善大学在国家产业活动中对创新贡献的施政方针。但是,由于剑桥市政府对工业的消极态度,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缓慢,高技术产业未能在剑桥发展起来。直到60年代后期,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展的例子,促使大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认识到科学与高技术产业的密切关系。10多家企业从大学实验室衍生出来,在剑桥第一次形成了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浪潮。
1970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城市西北角规划出了24英亩土地,建立剑桥科技园,利用学院传统的科学和创新优势,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20世纪70年代末,巴克莱银行进入剑桥科技园,随后又有多家国内外银行和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进入剑桥,为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金融环境,也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障。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IT行业促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科研实力雄厚的剑桥科技园又得到了飞速发展,催生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小型科技企业,活跃在前沿科技的各个领域。
今天,以剑桥大学为中心的科技园区已扩大至15英里,有1600家高科技企业坐落其中,在过去的15年中,科技园区的经济发展创下了英国有史以来极为强劲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