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在展示平行驾驶3.0框架。图片来源:“智东西”公众号 |
IEEE IV2018大会程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左)接受科技日报采访。 黄晓艳摄 |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房琳琳
陈龙跟江苏常熟,很熟很熟。
27日,回到常熟的陈龙博士,作为大会主报告人之一,在第29届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国际智能车大会(IEEE IV)开幕式上作了关于“平行驾驶”的主题演讲。
与智能车结缘,要回溯到十年前。
“如果没有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视听觉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如果没有2009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次承办IEEE IV大会,如果没有连续参加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IVFC),我肯定不是现在的我。”已经成功靠创新技术创业、不断斩获新成绩的陈龙,不论走到哪里,总把自己成长三级跳中的每个助力,分享给听众。
而像陈龙一样的众多IVFC参赛者,在实战中获得能量,修炼出现今中国智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
平行驾驶创新理论,由中国人提出
汽车无人化和网联化,作为未来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可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及通行效率,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将成为未来数年最重要的应用分支之一。
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时,陈龙说,平行驾驶概念源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教授提出的基于ACP方法的“平行智能”理论。
王飞跃教授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智能控制的开拓者和重要研究者之一,他作为中科院海外回国“百人计划”人才之一,始终努力“让果子结在中国的大树上”。
王飞跃是IEEE国际智能交通协会(ITSS)的首位华人主席。在上世纪90年代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主任时,就提出了平行驾驶理念。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ACP是指基于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和平行执行的平行智能方法体系。
在平行驾驶的框架下,当人类司机驾着物理车辆奔驰时,作为“软件机器人”的智能代理,也开着对应的“虚拟车”同时在虚拟世界中奔驰。这种虚拟车,学术上称为“人工车”或“软件定义的车”,根据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程度上与真实车一一对应。
软件定义的驾驶员,由中国人开发
今年3月,陈龙领衔的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无人驾驶汽车遥控路测在常熟·中国智能车测试中心举行,路测车辆由3辆车内前排不坐驾驶员的无人车以及4—5辆有人驾驶的社会车辆组成,演示无人驾驶车辆在两种典型场景下的远程管理与控制:一般交通场景响应式接管(正常接管)和紧急交通场景主动接管(应急接管)。
借助新一代的云端化网联自动驾驶技术,平行驾驶通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信息化资源,将云端、道路及车辆上的信息无缝衔接,利用平行视觉与感知、平行学习、平行规划和平行控制等最新开发的国际前沿关键技术,把智能车、管控平台及驾驶模拟器实时连接起来,使智能车的自主驾驶行为变得可测、可控,提高了车辆系统对环境的快速反应,并降低整体系统成本,从而实现车路互动、多车协同、平行操控、安全行驶。
本周末,慧拓团队的“战车”还将出现在IEEE智能车大会的路演环节。“平行驾驶3.0系统”及未来后续完善版本是中国科学家的智慧结晶,“我希望世界上的每一辆自动驾驶车,都有一个中国开发的‘软件定义的驾驶员’,为智慧出行安全保驾护航。”陈龙充满期待。
无人智能驾驶场景,将在中国落地
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向往,已经让人类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尝试。尽管今天我们借助更先进的传感器、运算速度更快的芯片、以及更准确的深度学习算法,在一点一点接近完全无人驾驶的状态,但动态时变的交通场景、复杂多样的天气状况、随机的交通参与者行为,都让无人车上路面临着无数的考验。
王飞跃始终认为:“以挖掘、装载和运输为主的采矿作业自动化,是无人车技术最合适、最‘靠谱’的一个应用领域。矿山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结构化的受控环境,加上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太高和工作环境太恶劣,特别适合无人车和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陈龙透露,2019年下半年,慧拓的矿山场景应用将成为现实。
虽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顶尖智能车科学家都齐聚中国,但对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和持续升温,本届大会程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包括政府、科学界、公众和投资者,都要保持理性和冷静,要脚踏实地地开展务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
“对复杂交通场景的周密感知,对预行为的理解,对意外遭遇的应对,人—车的自然交互,以及网络安全的风险,是未来智能车适应复杂交通环境要面临的五大挑战。为此,IVFC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加大实测难度,就是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未来。”
(科技日报北京6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