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
鼓励学科“谈恋爱” 这所高校有秘籍
本报记者 张 晔 通 讯 员 李小男 唐 瑭
东南大学游雨蒙老师研发的新型分子压电材料的晶体和薄膜器件 受访者供图

    近日,作为国家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的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成为首任院长。

    在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将网络空间安全作为重点建设的基础、前沿、新兴交叉学科之一。近年来,类似的新兴交叉学科频频成为东南大学的校园新闻热词。“我们把科技重大项目作为载体,以优势工科为依托,促进工、理、医、文等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说。

    工强理弱,放下身段补短板

    智能手机“摇一摇”、石英手表一块电池用几年……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器件功能,其实是压电材料在发挥重要作用。

    去年7月,《科学》期刊发表了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团队、游雨蒙教授课题组历时3年多获得的一项研究成果:合成首例达到无机材料压电性能的分子材料,在分子铁电、压电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解决130年来制约分子材料压电性的世纪难题。

    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这两个学科原本是东南大学的弱势学科,但是引进熊仁根教授团队十多年来,在分子铁电基础研究领域创造了中国奇迹,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两篇文章发表在《科学》期刊,还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东南大学脱胎于原国立中央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建筑设计、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等强势工科专业文明遐迩。“就如同划龙舟,即使队伍中有几个大力水手,但是船仍然跑得不够快。”吴刚说,为了补齐短板,学校按照“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的学科布局,明确重点,分类支持。

    密度是钢材的1/4到1/5,强度却是钢材的5—10倍,而且还耐酸、碱、盐等腐蚀。在吴智深教授领导的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里,各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让人眼界大开。吴智深的研究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纤维的垄断。他研发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还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东南大学瞄准高端人才,相继成立“丘成桐中心”“未来地下空间研究院”“量子信息研究中心”等学科特区,并制定配套制度,让资源向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帮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交叉融合,打破学科间界限

    芯片肝、芯片肺、芯片肠……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人体器官的构建,要不要了解一下?

    今年3月,东南大学赵远锦团队的可变色的“心脏芯片”登上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机器人》。他们将一种“活体”结构色水凝胶材料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中,开发出了具有微生理可视化功能的“心脏芯片”。

    科研人员可通过芯片的颜色变化来监测心脏对不同药物的反应,从而免去动物和临床试验。同时,也为构建具有自反馈功能的动态机器人等智能器件奠定了基础。

    这项成果既是临床和理论基础之间一种有机的融合,也是多学科交叉的高度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东南大学新兴学科的增长点、优势学科群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

    今年5月,东南大学建立的“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学术特区,打破院系的界限,并采取全新的人事聘用、考核、实验室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机制。研究院在脑神经元数字化重建领域独树一帜。“我们研发的这套人工智能软件算法效率是最高的,3—4天就能绘制一个脑神经元的数字图谱,目前已经完成近40个神经元的数字化重建。今后有望使用新技术把效率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东南大学艾伦联合中心主任彭汉川说。

    近年来,东南大学-威斯康辛大学智能网联交通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司法大数据研究中心等5个自建交叉学科和8个新型科研机构先后成立,初步实现了文理工交叉、工理结合、医工融通。

    搭台唱戏,科研服务大经济

    在南京江宁,一个“无线谷”渐露雏形。仅仅几年时间,这里就孕育出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产业。

    而无线谷的核心圈层就来自东南大学的学术大咖: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团队、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洪伟团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崔铁军团队,他们已在5G移动通信、新一代移动卫星通信、宽带无线接入、毫米波通信、微波“电磁黑洞”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所研发的技术将在无线谷与企业无缝对接。

    近年来,东南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科技需求,做“有学术穿透力”的科研。“就是要瞄准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团队、产出大成果,力争在若干领域实现领跑,不断谱写美丽动听的东大故事。”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说。

    2015年,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领军完成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预应力是重大土木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项目成果除应用于国内重大基础工程外,还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该团队提出一系列理论创新,把世界预应力中心从欧洲转到中国。

    为了让科学研究更加接地气,东南大学推出包括70%收益奖励“原创者”、允许学生三年内以无偿许可知识产权的方式使用科技成果等在内的18条新举措;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学校每年资助1600多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现参加双创实践活动的师生全员覆盖,并结合科研绩效评价,放宽项目负责人对间接费用的统筹权与自主权……

    在这种科研体制的激励下,五年来,东南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了97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涉及省拨经费超过10亿元,在江苏高校中名列第一。共创建9个科创协同中心、100余家产学研研发中心,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等为代表的350家高新技术企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