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第一批“00后”已经结束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考试。高考过后,一件比考试还让学生、家长们头疼的事摆在桌面上——报志愿。“填好志愿等于高考多得20分”,这句话虽然更多被用于商业目的,但也不无道理。
如果把高考比作成人礼,那么填报志愿就是为自己未来定下的基调。究竟该学什么也引发了社交媒体上段子手的狂欢:“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之类的吐槽并不罕见。这个基调怎么定、谁来定,难免会引起纠纷。有调查显示,家长们更看重专业的“钱途”;考生们则更多选择从“兴趣”出发。
但报考志愿究竟听谁的?与咨询、物资匮乏年代的父辈相比,“00后”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此时,在市场上购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就成了常见的选择。
强烈的市场需求为高考志愿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但其中存在的陷阱也不胜枚举。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网络上、学校边都出现了高考志愿卡这种商品。商家宣称,有独家渠道拿到大数据,辅助考生填报志愿。据最新消息,考试主管部门已经否认了其与企业有合作行为。
必须说明的是,提供合理、合法的高考志愿指导服务并收取费用,是市场与家长都能认可的。但打着独家、真实数据的旗号,利用考生家长焦虑来赚取费用,这种行为就值得商榷,需厘清其中是否有欺诈的成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天价高考志愿卡显然与这条法律相违背。
然而,通过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等手段,能够真正还高考服务市场河清海晏吗?据以往的经验看,恐怕不能。只要家长与考生们仍然对未来举棋不定,这种似是而非、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商家就有存活空间。
如今,大数据时代已成为现实。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行业似乎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不仅有的地区仍然以各种借口下发磁带、光盘作为教材,报考数据、就业指导工作也没有充分满足考生的需要。
巨大需求的情况下,考试主管部门有责任向考生及家长提供公开、透明的数据,并通过合理、合法手段进行使用、分析。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最大程度上保障考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