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张 晔
近日,南京市公布《国家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和《赋予高新园区全链审批权限指导目录》,分别将220项、165项审批权限赋予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5个高新园区。
今后,这些园区将以扁平、标准、便利的全链审批,实现开发区“园内事园内办”。
全链条,分类下放审批权限
当前,各类园区已成为江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活跃因子。从全省层面看,各开发区集聚了80%的外资企业、40%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
但是,由于开发区赋权不规范、不系统,导致开发区内权力事项碎片化,开发区企业从设立到办证,再到投资建项目,无法实现“一层全链审批”,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激发市场活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此次,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赋予220项设区市级审批权限。其中,160项由开发区直接审批;32项由涉及部门驻开发区分支机构审批;28项可由开发区直报。
南京市15个高新园区被赋予165项区级审批权限,分为3大类:园区直接审批事项共111项,涉及人社、发改、经信、卫计等部门,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发放”“内资企业登记”等;驻园区分支机构审批事项共30项,涉及国土、公安等部门,如“改变土地用途审查”等;可由园区直报事项共24项,涉及司法、商务等部门,如“地方企业在境外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备案”等。
南京市编办副主任张士凯介绍,依法赋权的目的,是解决开发区和高新园区中存在的重要关键节点审批权限缺失、无法实现闭环式审批、权力事项碎片化等问题,从而提高审批效能、优化营商环境。
一站式,精准提高审批效能
过去需要90个工作日,如今仅用了18.5个工作日。最近,江宁开发区高新园的“敏实汽车零部件”项目,从项目立项至施工许可的审批速度,创造了全市最快纪录。
审批的提速,得益于该园利用有限资源精准服务,创立了“代办、协办、协调”的阶梯化服务模式,深化了“代办员+企业+第三方”的会面推进机制,改进了“企业承诺、资料后补、优先取件”的审批办法。2018年33个项目纳入区代办范围,总投资达753亿元,目前通过代办已开工12个。
过去,许多审批事项互为前置,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要实行全链条优化整合,就必须系统梳理企业落户发展过程中需要审批的各个事项,实现精准赋权,同一链条中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一站式办结”。
南京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布的《赋予高新园区全链审批权限指导目录》,坚持依法赋权、整体赋权、精准赋权和统一赋权导向,着力解决开发区和高新园区审批主体多、办事不方便等问题,将相关审批事项的受理、审查、发证等环节“全链”“整体”依法赋予高新园区。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园区内工业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南京已在开发区和高新园区为企业提供预审代办、集中审批服务,并对企业投资“零用地”技术改造和非独立选址等项目不再审批,通过有效监管不断提高审批效能。
拼服务,巧用“加减乘除”
“过去是拼土地拼政策,如今则是拼服务,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大的竞争力。”南京徐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正说,今年以来,通过加强服务,吸引209家企业落户,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亿元,亩均产值达106万元。
南京市着力从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入手,巧用“加减乘除”,为审批改革“舒经活络”,为企业降本增效。如在服务内容上做“加法”,在行政审批上做“减法”,在服务效率上做“乘法”,在懒政服务上做“除法”,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这不仅带来了企业满意度的成倍增长,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新园区的发展。
今年一季度,南京市高新区(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47.6亿元,占年度目标计划的28.9%;在新增科技企业方面,全市高新区(园)新增科技企业642家,占年度目标计划的23.9%;在企业研发投入方面,全市高新区(园)实现企业研发投入56.3亿元,占年度目标计划的30%;在专利申请方面,全市高新区(园)共申请专利7784件,占年度目标计划的28.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549件,占年度目标计划的28.4%。
南京市科委负责人告诉记者,监测结果显示,全市各高新园区正加大项目落地、人才引进、产业培育力度,进一步丰富创新要素,推动高新园区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