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
跟风“最炫产业园” 谨防上虚火

圆桌时间

俞慧友

    不久前举办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一个西南省份宣告该省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成立。不过,这已经不算啥新鲜事儿。

    近两年,随着产业概念的爆红以及来自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利好,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各地已经刮起了一股“最炫产业园风”——从北上广深,辐射到长三角珠三角,再到内陆省份等,由政府或各类机构主导的相关产业园区在各地扎堆上马,好不热闹。

    跟随国家战略和政策热点,积极布局发展相关产业,固然是好事。但一拥而上办产业园区,是否显得热情有余,理性不足?

    产业园,是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域。其类型丰富,既包括高新区、经开区,也包括科技园、工业区,及各地陆续出现的产业新城、小镇等。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看,产业园区的确正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产业园区在开发及运营之初,往往充溢着靠热门产业“吸粉”的冲动,而缺乏对园区系统的科学规划,以及融资对接、人才引进、创业咨询等专业的服务配套。这种单凭一腔热情就盲目诞下的产业园,很容易出现园区入驻率过低或入驻门槛低、园区企业实力弱、人才“段位”低等“为园区而园区”的现象,不仅区域集聚效应不佳,产业环境与配套不平衡,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还埋下了严重同质化竞争的隐患。

    其实,不单在人工智能领域,围绕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等“热搜”词汇,种类繁多的各类园区也都在全国遍地开花。

    仔细看来,这些“与时俱进”的时髦园区无外乎三种。一种为天生丽质型,本身有深厚的产业、人才、服务配套等积淀,稍微“修炼”即可成园。一种为资质平平型,有资源,但也就“那么多”,先前或以其他产业园名运营,如今又借热门产业“改头换面重新出山”。还有一种是先天不足型,本身没啥产业基础,在蹭热点的投资冲动下“应运而生”。而后两种,委实容易上虚火。

    建设热门产业园区,有良好的大环境支撑发展,是为“天时”,但理性摸清手中有几张“底牌”同样重要。毕竟,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只有“面子”没有“里子”,最终只能销声匿迹,死于同质化竞争。

    因此,已诞下热门产业园的“园主”们,亟须“消消火”,补抓几张利于配套服务的和园区发展亟须的企业、人才“好牌”;正在“跟趟儿”顶层设计热门产业园区的区域,更需未雨绸缪,为园区未来发展和争优多备一点儿开园的“干粮”。至少,手里该有一张“补短板”的计划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