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缺水 少路 没产业
石漠化山区脱贫分几步
本报记者 赵汉斌
光伏取水解决了木令村百年难题 受访者供图

    科技彩云南

    “所有厅领导每年度入户走访都在2次以上。处级干部每年到木令村走访近200人次,厅里每一位科技人,都有挂钩帮扶‘远亲’。”4月初,云南省富宁县原县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李明彦如是告诉到访的科技日报记者。

    木令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木央镇的西北部,下辖27个村小组,是木央镇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石漠化严重,可用连片田地少,生产生活水源匮乏,可持续增收产业缺乏。2015年起,云南省科技厅开始挂钩帮扶木令村委会,成为木令村脱贫攻坚包村单位。科技厅的人也被木令村人称为“科技人”。

    “经过精准识别和最新测评,2017年木令村已实现脱贫出列,人均收入达3200元以上。这得益于科技的力量和各方面的支持!”李明彦说。

    第一步

    光伏取水解决百年难题

    工作队驻村后,经过深入走访调研,逐渐明确了“改善基础措施、提升硬件实力、壮大专业规模”的扶贫思路,结合当地实际,编制了《云南省科技厅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改善基础设施,扶持培育增收产业,带领村民砥砺奋进,2017年木令村委会终于实现脱贫出列。

    在面积达41.2平方公里的木令村,缺水和石漠化是生产生活的两大难题。这里年均降水超过1100毫米,但水都往石头缝里“溜”掉了,到了旱季人畜饮水都成问题。

    “科技人”最能用科技手段破解难题。在各方协同配合下,一项太阳能光伏提水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得以实施。云南省科技厅先后筹措430万元,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二级提水,将小木恩河水扬至440米之上高位水池,经过消毒处理后,干净的自来水流进了木令小学及各村小组。“现在,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可以在家洗澡、安装冲水马桶了!”转堡村小组的杨明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木令村20个自然村近4000人、3000头(匹)大牲畜的用水需求,木令村数百年来缺水喝、饮水不安全问题永远成为过去。

    第二步

    科技明灯照亮扶贫前路

    “我们刚来的时候,二十几个自然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雨天,泥浆没过脚踝。”曾驻村两年的工作队员肖君说,村民出行、运输生产生活物资都很困难。

    截至2016年初,木令村委会剩余未硬化通村道路共有11条约25公里,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云南省科技厅班子成员几进木令村,现场办公,协调文山州交通局实施科技扶贫示范村通村道路建设项目。如今,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已通达所有村小组。

    在云南省科技厅帮扶之前,木令村95个贫困户住房大多存在安全隐患,有的甚至住在几根木头搭成的“杈杈房”里,难以遮风挡雨,更谈不上保暖安居。云南省科技厅协调云南昆钢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到木令村实施民族特色钢结构抗震安居房成果转化项目,按人均2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建成了60套钢结构房,建筑面积达到4160平方米。“我们贫困户现在的住房敞亮了,也牢靠了。”转堡村小组的杨明科说,村里还实施了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建成20套垃圾池、焚烧炉,安装了200盏太阳能路灯。

    第三步

    产业组合拳支撑长远发展

    记者到访时,曾是建档立卡户贫困户的杨友贵正和妻子在蜂王培育房里忙着喂食、炼王。由于有想法、有文化,杨友贵是工作队帮扶下接受胡蜂养殖培训的骨干之一。

    “今年至少可以炼出100只蜂王,每个蜂巢至少有500元收入,单养蜂一项就可以收入5万元。”杨友贵信心满满地说。

    为了帮助大伙儿趟出一条产业致富路,肉牛养殖成果转化示范项目也在木令村落地,省科技厅为95个贫困户每户提供一头价值1万元的能繁母牛,并提供接种、饲料配置等养殖技术培训。在村支书张誉晶的带领下,肉牛养殖合作社最多时养牛276头,年收入33万元。三年来,不仅大伙儿手里有钱花,还带动了周围养殖大户的成长。

    种植业见效快。驻村工作队帮助引进了苦参、香椿、小米辣等适宜石漠化地区的经济作物,建起了育苗基地。如今,新改造的500亩石漠化荒山上,满眼绿色正繁育着新的希望。

    “脱贫不脱钩。下一步我们还要持续加大对未脱贫群众的帮扶力度,在更大范围进行产业扶持,防止发生返贫。”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松林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