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日前发布的《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指出,中国的该指数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同时,在世界9大制造强国中,美国持续大幅领跑各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和日本稳居第二方阵;中国列第四位,处于第三方阵。
此报告一出,引发了人们的争论。有人认为,在经济实力高速崛起的背景下,这份报告低估了中国的真实水平。连美国人的报告都大赞我们的科技发展,我们自己为何如此“谦虚”?
抛开爱国主义的情感,仅从国家排名而言,这份报告确实反映出世界主要制造大国当前的真实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整体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科技领域的进步令人震撼,但也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国力的积蓄非一日之功,创新的领先位置也绝难一蹴而就。
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是引领,效率是指标,科技是催化。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凭借改革开放创造的时代机遇,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百年的产业发展之路。
不过,当追赶者成为领跑者,曾经不可一世的对手也开始向自己讨寻未来的方向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要承担起引领者的这份责任,不是简单轻松的事情。这需要无例可循的开拓,以及独一无二的创造。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科技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中国科技创新对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输出和影响甚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技术不足,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短板。
简言之,我们用科技改变了自己,但在改变世界方面还有很大努力空间。国家的崛起让我们自豪振奋,科技的飞升令我们惊喜不断,但在这场发展的马拉松赛跑中,我们还没有资格陶醉于种种动机不明的“赞美”之中。
当然,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其背后也有历史的渊源。
在近代丢失世界领先地位后,中国作为半殖民地,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球扩张的秩序中。我们失去工业时代的发展主导权,西方国家不允许也不可能支持我们改变自身位置,借用各种手段逼迫我们停留在产业链底层,压抑创新。
面对如此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近20%、尚有庞大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没失去头脑的冷静。直到今天,虽然我们不断提升对国防、航天、超算、核能等高精尖行业的科技投入,但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了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优先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
今天,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发展下行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同时,“沉溺”于高精尖而虚空了实体根基的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头重脚轻”,正试图通过贸易战等一切手段,找回曾经的优势位置。中国科技没有时间回味昨日的成就,也没有工夫理会他人的评头论足,唯有心向创新,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