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创新药物应急研发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奥司他韦(口服)、帕拉米韦(静脉输液)、扎那米韦(吸入)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成为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患病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及时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3月27日,科技部召开“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发布会,传染病专项技术副总师徐建国院士透露,目前我国在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发生产方面可自主满足临床需求,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生产的磷酸奥司他韦,能满足我国常规需要及战略储备,且价格仅为进口药物的一半,已占据我国近80%的市场份额。
去冬今春,季节性流感活动水平较往年显著增高,我国创新应急药物研发能否满足人们需求?“我们在宜昌,建立了年产可达8千万到1.2亿人份的抗流感药物的国家储备生产线,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我们可以从容应对。”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钟武说。
“我国防控突发疫情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副主任杨哲表示,从2003年SARS时期的“守望相助”到甲型H1N1、H7N9禽流感的“有效应对”,P4实验室实现“积极防控”,成功构建全球最大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预警、监测、实验研究体系,控制寨卡传染病输入,援助非洲阻击埃博拉疫情,进而实现“主动出击”。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部署,投入28亿元支持170项科研项目,提升了我国应对季节性流感及其他突发疫情防控中的监测预警、诊断和治疗的科技创新能力。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指出,重大专项实施10年来,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初步建立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的筛查技术体系,病原体检测确证能力不断增强;覆盖我国大陆31个省所有地市及新疆建设兵团的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目前包括408家网络实验室和554家哨点医院,全年不间断开展流感监测;首个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的研制,结束了我国流感疫苗株必须依赖国际提供的历史……
面对流感防控,专家的建议是防患于未然。然而,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并不高,大概每年供应市场约2600万支,但实际接种只有2000多万支。
这一数字和需要接种的高危的、推荐的人群相比,接种的数量还是太少。当记者将这一问题抛给在场专家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副局长贺青华回应说,疫苗接种在传染病防控方面是最有效、最直接、最积极的手段,但在北京即便为老人和孩子免费提供疫苗,接种率也不高,这就导致防控传染病的免疫屏障建立不起来,一旦老人和孩子感染情况就会很严重。
“四价流感疫苗正在进行相关申报审批,预计2018年底在下一个流感流行季节上市。”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研究员王大燕直言,流感疫苗可能有不足之处,比如每年接种,而且每年对不同的人群保护效果不一样,但这不能影响流感疫苗依然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手段。、
(科技日报北京3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