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到北京搞蚊虫研究,抓白纹伊蚊,努力一周就找到一两只;现在根本不用找,稍一暖和就能在白天看到白纹伊蚊(可传播登革热、罗斯河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主任刘起勇说。
与刘起勇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来自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的姜进勇:“云南以前没有埃及伊蚊,现在有了,而且分布越来越广。”
3月27日,在盖茨基金会支持下,亚洲媒介生物控制国际会议召开,为了应对以蚊子为代表,包括蜱、蚤、蝇、蟑螂等病媒的流行病学新情况,以期形成对传染病病媒阻断的“统一战线”。
“登革热以前在南方,去年在山东却发现了1例。”刘起勇说,“疆土”持续蔓延的传染病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阻断传播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改造环境、用杀虫剂、使用药液浸泡的蚊帐等是目前主要的3种方法。
在多年的“人虫斗争”中,业界最头疼的问题是蚊虫很容易形成抗药性。“我们把蚊虫扔进杀虫剂里,它拍拍翅膀又飞出来了。”刘起勇说起一次抗药性试验,他感觉,与蚊虫的战争像在“拉锯”,繁殖力和适应力使蚊虫半年时间就能进化出对药品不敏感的能力,因此亟待杀虫剂创新破局。
受“市场之手”的牵制,人类杀虫药的迭代和生产动力却持续不足。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解释:“企业发明了一个很好的化合物,能够消除蚊子,却可能不愿意生产。”因为主要市场国家多属于贫困地区,杀虫剂药品定价不能太高、市场利润也不会高,还可能不被持续购买。
“公司会犹豫值不值得开这条生产线,利润低、没有稳定需求都是它们的顾虑。”桓世彤说,盖茨基金会要做的,就是解除“市场之手”的牵制。
为此,盖茨基金会资助成立专门机构媒介生物控制创新联盟(IVCC),与联合国采购署合作,为企业的产品销量提供担保,作为回报,企业保证给一个较低的价格。桓世彤说:“这样公司可以放心大胆地生产,有需求的国家也能承受得起,最终控制疾病。”
“中国在杀虫剂这方面的研发处于比较高的水平,量大品种全,除了满足自己需求外,还能出口。”刘起勇希望中国企业能加入到阻断病媒“攻防战”的战斗中。
“我们很多产品没有纳入到联合国的系统采购目录。”刘起勇觉得可惜,但中国企业杀虫剂的出口情况并不好,技术过关了却卡在门外、对联防统一战线也使不上劲,不懂联合国的规则是关键原因。
进入联合国采购目录需要经受住非常严格的程序考验,一旦被纳入,将是一个“金招牌”。“之前中国的乙脑疫苗被纳入联合国采购目录后,3年就卖出4亿多支。”桓世彤说,为企业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则,让企业准备申请进入联合国采购目录正是盖茨基金会正在推动的工作。
“这次会议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在相关机构的协助下,选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企业、优秀的中国产品优先考虑评价,进而纳入到联合国相关的系统中去。”刘起勇感觉,在病媒控制的战线中,中国企业不能“缺位”。
(科技日报北京3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