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7日 星期六
杜德志委员:青海应设立干热岩研究基地
本报记者 张 蕴

    “对干热岩的研究和利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干热岩勘查虽然在青海共和盆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且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是仍然存在技术攻关、人才紧缺、资金紧张等不容忽视的难题。”日前,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大学副校长杜德志建议,国家应在青海设立干热岩研究基地,加快推进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

    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在极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结构的改变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去年8月,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这是我国首次钻获埋藏最浅、温度最高的干热岩体,揭开了这一深藏地下清洁能源的神秘面纱,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的重大突破。

    杜德志介绍,干热岩地热能是一种埋藏于地面3000米以下,温度在200℃以上,内部不含流体或少量流体的高温岩体,是地热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用于发电、疗养、取暖、养殖、化工等多个领域。同时具有资源储量大、安全性高、绿色环保、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再生绿色清洁能源。目前我国已在共和—贵德盆地开展干热岩勘查,在共和盆地已成功施工5眼干热岩勘探孔,均钻获干热岩体,属高品质干热岩资源。

    杜德志建议,在青海共和盆地建立国家干热岩研究开发示范基地。设立干热岩研究与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行攻关研究。同时,加强干热岩资源科技支撑队伍建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