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 亮 通讯员 李洁琦 蒋珂佳
创新创业,一个社会知名度极高的词汇,在北京体现为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创业投融资动辄百万的“一锤定音”;在上海体现为上海外滩金融街培养的创业“盈利意识”;在深圳体现为服务各种创业想法源源不断的“代工能力”……而在江苏常州,缺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金融资源与服务能力,如何推动创新创业的深入发展就成为当地各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而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常州纺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专业,鼓励学生在模拟创业中探究自己的职业,指导学生将创业转化为今后的就业。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学校构建了“专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衔接的“五业贯通”创新创业人才4.0培养模式,先后确立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单位、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
“专创”融合,构建“双创”教育生态链,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其中,“百草根”创业实践活动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校连续承办十届的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示范竞赛;在历年“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先后取得国赛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创业课程,全员全程基因植入
赵凯是常州纺院一名服饰品设计专业的老师,也是学校创客空间的一名文化创意领域的创业者。在教学过程中,他广泛开展实践项目教学,将项目带进课堂,将作业变成作品,将作品变成产品,带领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明确产品定位,体验课程的魅力。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是,创业内容要体现专业技术与商业的结合。同样都是创业者,常州纺院机电学院曹杰同学的观点另有精彩,在他的眼里,创业课程是大学生创业的“沃土”,它不仅将创业的意识和观念根植于学生心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毕业后还有一条可以探索的创业之路。
创新创业课程是常州纺院构建“双创”教育生态链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第一层台阶,常州纺院副院长邓凯表示,学校一方面广泛开设网络课程,涉及入门、进阶、大赛辅导等共44门课程;一方面开发“双创”教材,2017年开发的《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实践、案例》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教材。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形成了以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横轴,以知识和能力增长为纵轴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即大一重在“启蒙”、大二关注“模拟”、大三体现“实践”,毕业后贵在“服务”。
创业平台,分层递进创业实践
在常州纺院,为强化创业实践,学校打造了创业星街区、学子集贸城、企业实训营、创意梦工场四个层次的实践平台。如果将2001年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定为“双创”教育的1.0版,那么2008年被确定为省大学生创业示范校则是2.0版,在2012年学校开拓大学生创业基地是3.0版,如今四个平台的分层定位则是“双创”教育的4.0版。
常州纺院创业学院王磊表示,四个平台中以“百草根”商贸集市为代表的“学子集贸城”,是全仿真“现实商贸集市市场运营和管理模式”运作的一个校园学生零起步体验的商贸集市,旨在让学生熟悉市场经营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创意梦工场是产生创意、启发项目的实验区。企业实训营是以市场项目为依托,配合企业的实训和见习,提高项目运行和经营管理的熟练程度。创业星街区就是熟知的创业街,是项目的成熟孵化区,也是项目面向市场开展经营管理最后的操练场。
学校打造的实践平台,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启发自己的创业想法,完善自己的创业项目,更大的目标是希望实现“技艺交融和专创融合”,体现一种精神价值。
创业服务,多方协同创新指导
创业需要资金投入,一个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想法再过精妙,拿不到创业项目的启动资金也只能是一个想法。基于需求,常州纺院提出了支持学生创业梦想实践的“四驾马车”——创业银行、创业诊所、创业导师、创客联盟,其中“创业银行”是常州纺院与常州市劳模创业者协会、常州市纺织行业工会联合共建的项目,用于支持常州纺院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和拓展。
2016年,常州纺院苏爽同学成立了心山己服饰有限公司,为了加快项目的孵化和成长,经过申请,他成功获得了“创业银行”首批创业贷款5万元,助推了项目的落地和启动。一年后,在公司的转型升级中他再次申请到了第二次创业贷款,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现已成功入驻常州吾悦广场,开启了创业新征程。
常州纺院副院长邓凯介绍,“创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常州市劳模创业基金,每年投资100万元用于支持学生创业,学校成立专门的管委会就贷款的审批、发放、使用进行全程监督,以保证“创业银行”的良性运转。随着“创业银行”的开展,范围也逐步延伸到校园创客贷、工商注册登记、金融法律咨询、产品转化、风投对接等五大产品和服务内容,演变为融合产品创意、产品创新、创业扶持的全流程校园创业服务指导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