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7日 星期三
“天帮忙,人努力” 关键还是人努力!
张盖伦

    去年“双十一”,我早早囤好了口罩,等待迎接冬天的雾霾锁城。结果,直到今年,我才第一次拆开了那个装口罩的快递盒。

    一到冬天就要把自己缩进口罩的帝都居民,简直感慨这是上苍的恩典、人间的奇迹。

    3月2日,在全国政协开幕前的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说了,眼下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是在中央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部署的前提下,是在付出了沉重代价和气象条件有利的基础上实现的。

    到底怎么实现的?6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在科协小组讨论会上就给大家仔细掰扯了一下。

    2017年,北京雾霾天数和重污染天数较2014、15、16年三年平均值分别减少23天和21天,主要减少在了6到8月以及10、11和12月。

    6到8月,降水多;10月,减排力度大,于是在糟糕的静稳天气中,我们也真正见识到秋高气爽。“截至9月底,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我们也挺着急。”着急啥呢?因为,根据“大气十条”的规定,60微克/立方米是达标“及格线”;但根据经验,11月和12月雾霾情况会更严重。完成目标,有点悬。

    结果天公作美,11、12月天气非常棒,风呼呼刮。于是,去年全年北京PM2.5浓度平均值降到了58微克/立方米。

    “我们评价下来,雾霾天减少,‘天帮忙’占了三分之一,主要还是‘人努力’。”那位副局长说。

    政府工作报告里也特别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人民。

    是的,不能总靠“天帮忙”。天挺任性,有时还闹别扭,主要还得“人努力”。但努力的方向也得对。还记得去年总理在陕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就说了,谁攻克雾霾形成机理,就重奖谁。

    搞不清楚雾霾究竟咋回事,治理起来可能终究“治标不治本”。蓝天白云若要成为新常态,就得“努力努力再努力”。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基础研究,也要应用研究,还要成果转化。看似是一个民生问题,但若从科学角度去看,则牵涉到平台、团队还有产学研衔接的链条。

    作为普通帝都居民,我能做的,就是默默为各界与雾霾作战的人员“打call”。当然,我内心的期待是——拜托了,让我明年也不用囤口罩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