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马爱平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两会上,很多民生问题成为代表和委员热议的焦点。作为基础教育界的代表,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建议:利用中小学资源建“校中园”。在当前幼儿园入园难、学费贵等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此语一出立刻引起热议。
建“校中园”,这是否可行?
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北京预计将有60万幼儿入园,但北京市现有幼儿园只能够解决40余万学位。这意味着两年后将有三分之一的娃娃入不了园。
不可否认,探索举办“校中园”,共享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有望对幼儿园入学难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因为一些学校有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资金和硬件条件也较为充备,“校中园”也会对幼儿园的管理更加规范。
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如何按照城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强幼儿园的超前规划,让两者更加有效地衔接?再者,能开办“校中园”的学校究竟有多少,尤其是在年轻人口特别密集的新建居住区、生二胎较多的居住区,“校中园”建设能否满足众多幼儿入园的需求?
众所周知,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力量举办的一些早教机构又多以赚钱为目的,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笔者认为,只要幼儿教育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将幼儿园开办在小学初中,仅仅是让已有的民办初中高中学校规模更大些。一些民办学校甚至会打着从幼儿园一直到考入清华、北大的一条龙培养旗号,变本加厉的收费。
这没有解决幼儿教育均等化问题,更没有减轻家长在精力和金钱上的负担。
再者,让中小学来管理幼儿园,会把学习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安排给幼儿园,这并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特点。“校中园”还存在一些隐患,上学与放学的早晚高峰,会让中学附近的道路更堵塞,也会让学区房价格更贵。
在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在玩耍中度过童年对其成长最为重要。相反,一些高收费、高规格的入园探索,反而让幼儿园失去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初衷。
将幼儿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才是正招儿。让非营利性幼儿园的比例不低于90%,只保留少部分营利性幼儿园,让有条件的家庭孩子选择高收费幼儿园。
建“校中园”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