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对“文科院士”应保持一份清醒
王钟的

    近日,清华大学宣布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18位教授被评为该校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表示,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是清华大学进一步推动文科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消息一出,众多媒体将文科资深教授通俗地称为“文科院士”。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相关探索,如以人文社科为主的中国人民大学多次评选“一级教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也逐步推出过文科资深教授的荣誉。

    社会舆论对“文科院士”制度的关注,基于我国没有人文社科方面院士的现状。无需讳言,这种关注隐含了一句潜台词:与理工科相比,人文社科被矮化了,设立“文科院士”,让有影响和有学术水平的文科学者享受相应待遇,有助于促进人文社科发展。

    以上说法在舆论场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论者还列举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的设置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例子,以佐证“文科院士”既有历史传统,又有先进经验可循。

    然而,在院士制度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成为改革共识的当下,单单从“待遇”的角度出发,追求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某种“平等”,并没有充分的说服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科院士”制度,首先要避免走上院士称号权力化、利益化的路子。

    与社会交往相对局限的理工科学者不同,人文社科学者天然地与社会接触紧密,他们成为公众人物的可能性更高。很多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称号,就能够充分享受来自公众的荣誉。从荣誉角度看,为文科教授“正名”,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迫切性。

    现实中,一些人文社科学者的物质待遇的确跟理工科学者有一定差距,从促进人文社科发展的角度出发,确有保障和提高优秀人文社科学者待遇的必要。但是,讨论学者待遇问题,跟设立以学术性、荣誉性为本质的院士制度,显然是两码事。

    相关高校也意识到了两者的区别。比如,清华大学对文科资深教授设立的基本门槛有: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5年以上、参评当年的年龄原则上满60周岁;中国人民大学也单独设立了“荣誉一级教授”的称号。显然,这些称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褒扬优秀学者的荣誉指向。

    在舆论的喧嚣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当对设置“文科院士”保持一份清醒。与自然科学相比,在人文社科领域开展学术评价的标准之争、观念之争更加激烈,这也是有关部门在开展改革时步步慎行的重要原因。

    当然,各校对优秀人文社科学者授予荣誉性的褒奖称号,是高校办学自主性的体现,自然无可厚非。以学校为主体设立评价标准,相对而言也更加稳妥。但是,必须避免所谓“文科院士”异化为分割学术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否则,人文社会科学反而难以健康发展,尤其对年轻的新生代学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与历史问题复杂的自然科学领域院士制度相比,人文社科领域没有院士制度,恰恰为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片处女地。是否设立真正意义上的“文科院士”,当然可以拿到公共平台上讨论。无论如何,让学术更纯粹,让科研评价更客观公正,才是不同学科探索荣誉制度的共同指向。

京ICP备06005116